重磅会议召开,十五五规划前瞻,如何紧抓科技主线?
发布时间:2025-10-20 18:04阅读:408
今天,一个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五年的重磅会议第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根据官方议程,这次全会的核心任务,就是审议《“十五五”规划的建议》。这意味着,决定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前途的顶层设计,正在此刻被最终敲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今天来解读“十五五”规划的“心脏地带”和核心引擎——科技。
上一期我们解读了内需消费主线,如果说消费是我们经济的“压舱石”,那么科技,就是我们驶向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主推进器”,更是这场大国博弈中最关键的“胜负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市场的真实反馈。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代表新兴科技力量的科创100指数 (000698),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增长潜力,年内涨幅超44%(数据截止2025年10月20日)。资本的流向,已经提前为国家的战略重心投了票。

时代所向:为什么科技是“十五五”的核心命题?
“十五五”把科技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是未雨绸缪,而是一种战略必然。因为它要同时回答四大时代之问。
第一问,是外部的“围堵之问”。老美的技术封锁已经从“精准打击”升级为“全面围堵”,实体清单上的中国企业超过1000家,芯片、AI、工业软件等领域,都成了被“卡脖子”的重灾区。我们没有退路,唯有自立自强。
第二问,是内部的“动力之问”。 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哪里?答案只能是科技创新。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在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微降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4.0%,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更是高达9.6%。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这些才是能撬动万亿级投资的新赛道。

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问,是人口的“效率之问”。2024年,我国人口再次负增长,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22%。劳动力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用“机器红利”对冲“人口红利”的消退。
第四问,是未来的“发展之问”。 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十年,我们的名义GDP年均增速需要保持在6%-8%。这个增量从哪里来?只能来自于科技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所以大家看,外部封锁倒逼,内部转型必需,这决定了“十五五”的科技路线,必须是一场只能赢的攻坚战。
双轮驱动:“硬科技”与“数字经济”的协奏曲
那么,这场攻坚战具体怎么打?国家的战略布局非常清晰,就是“双轮驱动”:一手抓“硬科技”的单点突破,一手抓“数字经济”的全面赋能。
第一个轮子,是硬科技的“三级火箭”,层层递进。
第一级,是“卡脖子”技术攻关。 这是“从0到1”的战斗,目标直指那些我们被动挨打的领域。比如半导体领域的光刻机、EDA软件,制造业需要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这些都是未来五年要集中优势兵力,啃下的硬骨头。
第二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 这是“从1到N”的扩张。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29.8%和29.7%。未来要做的,就是深入实施“AI+”行动,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把长板做得更长。

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级,是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这是为下一个十年播下种子。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低空经济、量子技术,这些听起来充满科幻色彩的领域,正在被纳入国家级的战略规划,力争在全球下一轮科技竞赛中抢占先机。
第二个轮子,是数字经济的“新基建”,全面渗透。
如果说硬科技是造“发动机”,那数字经济就是铺设让发动机高效运转的“高速公路网”。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 激活数据要素。 让数据从“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产”。通过建设国家数据交易所,推动数据资产化,把我们海量的数据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 夯实算力底座。 算力就是新时代的“电力”。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为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深化产业融合。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技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投资更是激增33.1%,这背后正是“实数融合”的强大驱动力。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 参与全球治理。 我们不仅要用好数字技术,还要参与制定全球数字贸易的规则,让我们的技术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标准。
这两个轮子,硬科技为数字经济提供技术突破,数字经济为硬科技提供应用场景和数据土壤,二者相互赋能,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形成“科技突破 → 数字赋能 → 产业升级”的黄金闭环。
顺势而为:如何抓住科技主线的投资机遇?
理解了顶层设计,我们普通人如何顺势而为?最稳健的策略,就是跟着国家的战略方向,去配置那些确定性高的赛道。借道相关的指数基金,是分享时代红利的优选。
第一条主线:“卡脖子”突围的国产替代。这是确定性最高的领域。相关指数主要有以下两只。
- 中华半导体芯片 (990001):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是国产替代最核心的受益者。跟踪该指数的唯一一只场内ETF为国泰芯片ETF(512760)规模超百亿,年内涨幅41.69%(截止10月20日)。
- 科创50指数 (000688):集结了科创板的硬核科技龙头,是新质生产力的“大本营”。跟踪该指数的场内最大一只ETF为华夏科创50ETF(588000)规模超七百亿,年内涨幅37.51%(截止10月20日)。
第二条主线:“工业大脑”的智能化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工业软件和被称为“工业母机”的高端装备。相关指数有以下两只。
- 国证工业软件主题指数 (980034):聚焦工业“灵魂”软件的研发设计与生产控制。目前跟踪该指数的ETF为博时工业软件ETF(159108),目前该基金还未上市,发行时间是10月27日,可以关注一下。
- 中证机床指数 (931866):囊括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工业母机”企业。跟踪该指数的场内最大一只ETF为国泰工业母机ETF(159667),年内涨幅40.16%。(截止10月20日)
第三条主线:“数字基石”的平台经济与AI。数字经济的核心资产,在经历深度调整后,迎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
- 恒生科技指数 (HSTECH):汇集了众多在港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与科技巨头,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具备较高的配置性价比。跟踪该指数的场内最大一只ETF为华夏恒生科技ETF(513180)规模超四百亿,年内涨幅31.26%。(截止10月20日)
- 中证人工智能指数 (930713):全面拥抱AI算法、算力、应用的全产业链浪潮。跟踪该指数的场内最大一只ETF为易方达人工智能ETF(159819)规模超两百亿,年内涨幅54.73%。(截止10月20日)
总而言之,“十五五”规划下的科技主线,绝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规划,它是我们穿越周期、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在这场关乎国运的竞赛中,科技既是赛道,也是引擎。看懂这条主线,也就看懂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0 09:58
-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得主荣获825万奖金,究竟研究的啥?
2025-10-20 09:58
-
主播、骑手、网约车司机收入全面裸奔!10月起你的个税这样算
2025-10-20 09:58


当前我在线
15202601101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