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链全解析,哪些环节存在机会?
发布时间:2025-8-29 18:58阅读:35
8 月 26 日,高层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指导意见,而是国家为未来 10 年绘制的智能蓝图。AI产业毫无疑问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投资机会。
意见明确提出了2027 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要超过 70%,要达到这么高的渗透率,背后必然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有应用场景的爆发。具体到每台智能设备,背后都需要上游硬件算力和中游高效运营的支撑。
对于AI产业的发展,我的核心观点是:上游硬件长期看好,中游云计算目前是价值洼地,接下来咱们用数据详细拆解其中的核心逻辑。
先看上游硬件。作为 AI 的基础,上游硬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国产替代加速与高端产能不足,这也带来了弹性较大的投资机会。
上游硬件具体可分为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光通信、PCB 和液冷五个方面。
计算芯片(含CPU、GPU、NPU)是AI 的 “大脑”,当前政策正推动政务、工业采用国产算力,目标是 2025 年国产 AI 芯片市占率超 30%。
从数据来看,寒武纪 2025 年上半年营收暴增 43倍;海光信息 DCU 出货量翻倍,上半年营收 54.64 亿元,同比增长45.21%;华为昇腾 910 订单能见度至2026年,昇腾 920 能满足 40% 需求,同时龙芯中科(CPU)、景嘉微(GPU)也在加速突破。在国产替代刚需叠加产能缺口核心逻辑下,计算芯片还是长期被看好的。
寒武纪 2025 年上半年营收暴增 43倍
海光信息上半年同比增长45.21%
再看存储芯片,可以说是 AI 的 “记忆”,随着 AI 数据量激增,存储芯片需求大幅推高,兆易创新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5.44亿元,同比增长14.99,市占率领先。AI 对数据存储的爆炸式需求,是驱动存储芯片高增长的关键原因。
兆易创新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4.99
光通信是数据传输的 “高速路”,光模块作为 AI 数据传输核心,2025 年全球需求持续猛增,国内龙头新易盛、中际旭创上半年净利润分别暴增 356%、69%,全球市占率超 55%。而且智能终端每普及 10%,光模块需求就会增长 25%,全球份额与国内需求的双重驱动,让光通信领域具备极高确定性。
新易盛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56%
中际旭创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9%
PCB 也就是印制电路板,是 AI 硬件的 “骨架”,作为芯片、服务器等硬件的连接基础,AI 高算力设备对高频高速 PCB 需求激增,沪电股份、深南电路 2025 年上半年业绩增长显著,其中沪电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47.5%,AI 硬件规模化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量,是 PCB 领域增长的核心动力。
沪电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47.5%
液冷则是 AI 算力的 “降温卫士”,AI 服务器高算力导致热量激增,液冷技术成为数据中心降温首选,2025 年液冷市场规模预计增长 50%,英维克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超50%,液冷的高效散热特性及政策支持的低能耗(PUE)要求,共同驱动相关企业快速增长。
英维克上半年营收增长超50%
接下来看看中游算力运营,相较于上游,中游算力运营是当前产业链低估的价值洼地,中游的核心优势在于,它是连接上游硬件和下游应用的中心枢纽,AI应用的需求爆发和硬件设备的日趋成熟,都为算力运营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中游通过主要通过 “调度算力” 盈利,涵盖算力调度平台、智算中心、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四大板块。
算力调度平台的核心是盘活闲置资源、提升效率,目前三大运营商 2025 年利用率有所提升,同时网宿科技、优刻得的边缘算力平台利用率已超 85%,面对工业 AI 质检、短视频 AI 剪辑等碎片化需求,需依靠算法优化来满足,这是传统数据中心难以胜任的,网宿科技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 22%,正是效率差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网宿科技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 22%
智算中心的竞争力主要看能耗(PUE)和国产率,国家要求 2025 年 PUE 低于 1.25,中科曙光已做到 1.04,且国产芯片适配率超 85%,2025 年营收达 58.5 亿元,反观部分老旧数据中心,PUE 超 1.2、国产率不足 50%,正逐渐被市场淘汰,在这一领域,国资背景的三大运营商、中科系更具优势。
中科曙光2025上半年营收达 58.5 亿元
边缘计算聚焦靠近用户的算力需求,服务近端场景,龙头企业如瑞芯微(SOC芯片)、中科蓝讯(无线音频SOC芯片)、乐鑫科技(蓝牙&WiFi SOC)均实现快速增长,翱捷科技的蜂窝物联网芯片全球市占率第三,为智能设备实时计算提供了有力支撑。
云计算作为算力运营的枢纽,承担着整合上游硬件与中游调度的重要角色,其中云计算龙头腾讯和阿里表现亮眼,据分析师预测,阿里云计算业务营收将实现20%以上的增长。腾讯的云计算测算同比增长19%左右。其他像三大运营商及央企云、地方云等国资云也在持续扩张。
综合来看,上游硬件的算力供给、中游运营的效率提升,最终都需通过云计算落地,而应用方面,无论是智能终端的语音交互、图像识别,还是工业 AI 的数据分析,都依赖云计算来支撑。
如何优先捕捉这波人工智能+红利机会?可以关注一些云计算指数,比如沪港深云计算指数,兼顾硬件、软件和港股机会,它的突出特点有两点:一是均衡配置,硬件(光模块、服务器、PCB、液冷)占 40%,软件(云服务、IT 服务)占 60%,覆盖中际旭创、新易盛、中科曙光这些龙头,前十大持仓股权重占比62.48%;二是港股加持,港股权重超过26%,包括腾讯云、阿里云、金山软件。目前该指数2025 年涨幅超 65%。
截止8月28日跟踪指数的云计算ETF华泰柏瑞前二十大持仓及权重 大何奔腾制图
SHS云计算指数2025 年涨幅超 65%
不过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需要采用比较稳妥的方式,毕竟现在AI各个环节的估值都比较高了。可以考虑每月或每周定投,根据个人风险偏好,持仓占比最好不超过总资产的 20%,长期持有至少 3 年以上,这样就能充分享受政策托底和业绩支撑的双重红利。
总之,投资 AI 要从智能终端普及率看需求,抓住上游硬件和中游算力的机会,可以借助沪港深云计算等指数基金来分散风险,这是咱们普通人能看懂、抓得住的配置逻辑。
目前定盈组合配有沪港深云计算,通过基金组合方式,再次分散风险,同时抓AI+红利机会。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别再错过下一波行情!国泰海通眼中的2025“十倍股”摇篮在哪里?
2025-09-01 11:19
-
速看:9月重磅政策密集落地,1日正式执行,影响你的生活
2025-09-01 11:19
-
速领:50+基金理财必备工具,效率直接拉满!
2025-09-01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