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与微观“打架” 商品“牛市”从共振转向分化 已进入三年周期末端?
发布时间:2018-9-11 16:44阅读:466
9月8日,由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联合主办,郑州市郑东新区管委会、郑州市政府金融办和期货日报社共同承办的2018第三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9月8日在郑州拉开帷幕。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期货投资机构论坛”上,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表示,总体来看目前商品期货还在牛市氛围当中,但各个品种间的差异和分化非常大。
“今年的特点是很难把宏观的看法落实到具体投资上,因为很多商品的走势都面临宏观和微观‘打架’的问题。”他举例,今年初从宏观角度自上而下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看空工业品,看多农产品。但实际情况是在微观上,工业品持续受到供给侧改革影响,价格支撑很强。而农产品微观上预期的天气推动供给的要素没有出现,同时又受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政策干扰,农产品表现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今年就是因为宏观微观始终不能形成合力,整个行情表现的非常纠结。
徐小庆认为,不论是债市、期货、股市,所有大类资产都会经历快速上涨、涨速放缓、震荡后下跌的三年周期。“本轮商品期货的牛市从2016年到现在正好三年,商品牛市已经从共振转向了分化。”他介绍,与2016年宏观与行情的共振情况不同,今年宏观属性强的商品都是下跌的,受供需影响的品种是上涨的。
把今年和上一轮牛市当中的第三年2011年做对比,其实在微观上情况非常相似,需求端都没有出现断崖式的下滑。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在前三季度出现“小阳春”,而不好的数据是社会融资增速不断回落,与房地产的上升形成了背离。上半年重卡销量火爆,但基建投资与挖掘机销量背离。这些数据的打架不是第一次,但历史数据来看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由宏观方向决定大趋势。此外,与2011年相似之处还有今年财政政策也不积极,上半年外需保持高位。
从商品内部的表现来看,他表示,黑色品种体现投资需求,有色品种体现消费需求,而今年有色品种表现不如黑色,也与2011年情况相似。在商品涨幅即将进入拐点的时候,消费需求先于投资需求走弱,就像今年所有经济数据当中相对最差的是消费增速。
而现在和2011年最大的区别就是供给侧,库存不是持续累计的,这也是从微观上商品还是易涨难跌格局的原因。“但是供需关系总会有一个临界点,任何一个东西的上涨都不可能永远只依靠供给收缩支撑。供给能够支撑价格的前提是需求没有出现大幅下滑。”他说。这一轮供给侧改革,让供需关系更加没有弹性,也让企业盈利的韧性强于以往,企业盈利改善、资金充裕后对融资的依赖性下降。目前M1和M2的增速差为负,GDP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出现大幅下滑。需求的回落一定会出现,而且这个时间点在不断临近。
北京易孚泽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林广茂认为,今年宏观方面不确定性很大,但从微观来看,只看半年不能显示全年的状况,农产品整体进行了三年的去库存,现在基本上所有农产品的库存都比之前要低很多,这中间还是有可能存在机会的。例如棉花,中国棉花整体储备从三年前1100万吨降到现在300万吨以内,如果储备政策不变化,2019年度国家可能会把所有储备抛完,这会对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从宏观来看,熵一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海表示,从总需求变化来看,去年底市场预计今年全球经济走势会向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但今年的情况来看是证伪的。国内今年基建投资的增速从高水平下滑到低于10%的水准,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在相对较好的位置。和去年底的预期对比,今年的需求端并不好,对大宗商品有不利影响。他认为,9月份是一个发现机会的“观察点”,国际上可以关注美联储的缩表会对全球美元的流动了带来的影响。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