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黑色星期一”:纳指暴跌4%,科技股成重灾区?
发布时间:2025-3-11 13:16阅读:861
当地时间2025年3月10日,美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单日暴跌4%,创下自2022年9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下跌2.08%和2.7%。这场抛售潮以科技股为首,特斯拉股价重挫15%,苹果、英伟达、微软等科技巨头跌幅普遍超过3%。市场恐慌的背后,是多重风险的交织与政策不确定性的发酵。
直接导火索:关税政策冲击
此次暴跌的直接诱因是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近期提出可能扩大对多国商品的关税,并威胁对征收数字税的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加剧了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市场担忧,关税战不仅会推高企业成本,还可能抑制消费需求,进而拖累经济增长。亚特兰大联储已将2025年一季度GDP预期从+3.9%大幅下调至-2.4%,消费和出口疲软是主要拖累因素。
深层矛盾:衰退预期与流动性恐慌
民生证券分析指出,当前市场下跌的核心逻辑是“衰退预期下的流动性紧缩恐慌”。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持续走弱,制造业PMI和服务业活动指数均低于预期,房地产销售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滞后效应显现,叠加欧洲和亚洲主要经济体政策收紧,导致全球流动性分流压力加剧。此外,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僵局和政府可能停摆的风险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不安情绪。
科技股重灾区:估值泡沫与政策风险
科技板块成为本轮抛售的“风暴眼”。以“纳指七姐妹”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年内普遍下跌超10%,特斯拉市值较去年高点已腰斩。尽管机构普遍认为科技股仍处于基本面上升周期(如中信证券强调AI驱动的长期增长潜力),但短期市场更关注政策风险。特朗普政府拟对科技巨头加征数字税的反制措施,以及美联储降息步伐的不确定性,令投资者加速逃离高估值科技股。
市场展望:波动或成常态
短期内,市场情绪可能持续承压。Spartan Capital首席经济学家Peter Cardillo警告,纳指已进入技术性调整区间,若跌幅扩大至20%,将正式步入熊市。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当前恐慌存在过度反应。Sevens Report Research指出,企业盈利尚未显著恶化,若政策不确定性缓解,市场或迎来反弹。投资者需警惕的是,在贸易摩擦与经济“软着陆”的博弈中,美股波动性或进一步加剧。
这场“黑色星期一”不仅是市场对短期风险的定价,更是对全球经济格局和政策路径的深度拷问。在AI革命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新周期中,投资者的理性与政策的确定性,或将成为市场修复的关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