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新需求、建设进口大宗原料储备基地……代表委员关注这些话题
发布时间:2023-3-12 08:10阅读:230
3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
两会时间逐渐接近尾声,但代表委员为各行各业发展发声的热度不减。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代表委员们持续关注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新需求、建设进口大宗原料储备基地、健全多层次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温涛:建议加快在保险、证券、期货期权等领域形成全面配套协同服务,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温涛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都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
温涛在针对四川、湖南等五省农村金融的专项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普惠性金融服务难以有效对接乡村产业发展新需求,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单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有短板、乡村数字金融服务供给滞后也存在问题。
温涛还发现,乡村传统金融服务需要改造升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体停留在传统业务层面,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传统业务占比超过8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与供应链融资分别仅占比4.86%、1.28%。
对此,温涛建议,首先,要强化机构责任担当,创新驱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快改造扶贫金融组织,健全产业金融和普惠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推进政府协同各类金融机构联合创新,破解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技术瓶颈。三是激励金融机构将金融科技与本地产业特色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范围。
其次,要完善各类金融互补合作机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引导各类金融重塑分工协作、明确定位的乡村伙伴式产融关系,既要促进银行类机构业务拓展,更要加快在保险、担保、证券、租赁、期货期权等领域形成全面配套和协同服务。二是真正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积极探索银行与保险和担保的长效合作机制,提高和扩大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覆盖贷款产品的水平和范围。三是应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农村土地、房屋、山林、农业设施等通过出租、抵押、合作或者入股等方式实现资产资本化,提高农业直接融资比重。
最后,还要加快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开放型乡村金融信息平台,打破市场主体数字“鸿沟”。加大村级金融服务站建设力度,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共享,包括配齐配强管理人员,依托村站及相应专营机构培育高素质农民,增强这一群体应用数字技术发展生产能力和提升金融风险意识。同时还要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确保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的可持续性。
全国政协委员张树新:建议建设进口大宗原料储备基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树新今年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建设进口大宗原料储备基地,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原料进口国和消费国,粮食、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经贸摩擦、国际资本炒作等加剧冲击全球大宗原料供应市场,导致供给紧张、价格高位波动。2022年,进口铜精矿、镍矿的价格波幅分别高达46%、66%。
张树新认为,为在后疫情时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预防断供风险,提升我国大宗原料的国际定价话语权,在“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和具有比较优势的沿海地区建设进口大宗原料储备基地,是进一步完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体系、稳定进口大宗原料价格和服务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张树新建议,支持广西北部湾建设进口大宗原料储备设施体系,加快补齐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短板。依托储备基地,设立区域性进口大宗原料储备与国际贸易企业,支持广西北部湾设立进口大宗原料储备与国际贸易企业,落实“双循环”战略、积极“走出去”,在全球主要大宗原料产地(南美、非洲、东盟等)布局海外分支机构,拓展多元稳定的大宗原料渠道,着重开发东盟国家资源潜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体系、提升国际定价话语权,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林建华: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健全多层次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今年提出了支持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的建议。
林建华认为,欧盟的碳市场相对成熟、减碳降碳效果比较明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构建了较为发达的碳金融体系。经过多年探索,湖北在建设碳市场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碳金融的氛围浓厚、基础较好,建议将湖北作为发展碳金融的重点区域。
但林建华也提到,尽管湖北在发展碳金融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建成全国碳金融中心,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是碳市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健全,二是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够丰富,影响力不够,规模效应尚未形成。
为支持湖北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林建华建议,应从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入手。加快组建独立的碳市场清算机构,形成完整的碳市场资金清算监管链条,进一步提升碳市场资金交收效率和清算准确性,为碳市场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同时,支持健全多层次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指导金融机构推出标准化碳金融产品,规范碳金融业务发展。增加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中碳登”)系统冻结功能,为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创造条件。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