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的保险更便宜,我要换吗?
发布时间:2020-11-20 22:45阅读:316
最近的保险市场很热闹,新品出了一个又一个,很多朋友忍不住纠结起来,新出的产品越来越便宜,我要不要退保换一份呢?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 这2种情况,不建议换产品- 买了这3类保险,可以考虑退保或加保- 如果换产品,这2点要注意
这2种情况,不建议换产品
第1种情况:退保的成本大于收益退保是可能产生损失的。 保险中有个犹豫期的概念,一般是15天左右。犹豫期内退保,一般不会有额外的费用,或者费用极低。 但如果你的投保时间已经超过了犹豫期,可能面临比较高的退保成本。我就有朋友,第一年保费交了5000多,退保后只拿回500多。 我们换产品一般是为了更多的保障,或者更便宜的价格。但如果退保损失的钱,要超过我们直接加保的开销、或者换产品省下来的钱,那退保的意义就不大了。 第2种情况:身体出了小问题,可能会影响投保寿险、医疗险和重疾险都对被保人的健康状况有一定要求。
常见的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卵巢囊肿、肝炎、胃炎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投保。轻则可能加费、责任除外,重则可能被拒保。 如果你目前的身体状况出了点小问题,可能会影响投保,那么也不建议冒险退保。 买了这3类保险,可以考虑退保或加保
讲了2种不适合退保的情况,再来说说3类可以要考虑退保、或者加保的情况。 1)买了返还型保险,保障预算占用太多以前我也和大家反复讲过,返还型的保险,看似划算,其实收益很低,而且对保费额度占用又很高。同样30万的重疾保额,返还型的保险,保费可能会比消费型的产品,贵一倍还多。 对于大多数家庭,每年的保障预算以不超过年收入的10%为宜,如果在单份保障上开销过大,会导致整体的保障不足。 在优先考虑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退保,更合理规划自己的保费支出。
省下来的保费,单独进行理财投资,反而更划算。
2)投保了长期意外险,性价比太低很多电销的保险渠道,最喜欢推荐长期意外险。 每年要交上千块,连续缴费10年甚至数十年,名义上可以保障几十年,到期后还能返还保费,看着好像是“免费得保障”,实际上非常不合算。 意外险本身是非常便宜的保障,一两百块一年,就能买到50万甚至更高的保额。你多交的钱,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帮你存起来去理财;但几十年后,你只能拿到比所缴保费多一点点的返还,收益率极低。
如果你买了这类的产品,建议退保,换成性价比更高的短期意外险。 3)买了组合型保险,保障有缺口组合险,顾名思义,就是把多重保障打包在一起,比如一类典型的组合险,就是寿险附加重疾、医疗甚至意外等保障。
组合险看似大而全,缺点也很明显: 一是价格贵,组合型保险的价格,可能比各个单项保障加在一起还要贵;
二是可能有保障缺口。很多组合险,寿险和重疾险的保额是共享的,如果出现重疾理赔,寿险的保额会被扣掉相应的保额,导致保障不足。
举个典型的例子,某款组合险的主险寿险保额是31万,重疾险保额30万,如果先发生了重疾险30万的理赔,那么寿险的保额就只剩下了31-30=1万元,远远不足以抵抗风险。
如果你碰巧买了组合险,建议仔细读一下保额相关的条款,如果有保额不足的风险,可以考虑退保、或者叠加保障。
1)评估一下,是退保还是加保?前面讲了,想退保无外乎是两种情况,要么保障少了,要么价格贵了。 如果是保障不足,我们可以稍微做下评估,是换产品划算,还是直接在原有保障的基础上加保,更划算。 2)换产品要注意等新保障生效新保险投保后,会有一段“等待期”,一般是180天。过了等待期,保障才会生效。 所以如果你想更换产品,最好等新产品过了等待期、开始生效之后,再操作退保,避免出现保障的“真空期”。
关注【叩富问财】服务号,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保险”,可获得关于保险的最新热点、必学知识、视频讲解、一对一顾问讲解等服务。
点击微信,一键关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这2种情况,不建议换产品
第1种情况:退保的成本大于收益退保是可能产生损失的。 保险中有个犹豫期的概念,一般是15天左右。犹豫期内退保,一般不会有额外的费用,或者费用极低。 但如果你的投保时间已经超过了犹豫期,可能面临比较高的退保成本。我就有朋友,第一年保费交了5000多,退保后只拿回500多。 我们换产品一般是为了更多的保障,或者更便宜的价格。但如果退保损失的钱,要超过我们直接加保的开销、或者换产品省下来的钱,那退保的意义就不大了。 第2种情况:身体出了小问题,可能会影响投保寿险、医疗险和重疾险都对被保人的健康状况有一定要求。
常见的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卵巢囊肿、肝炎、胃炎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投保。轻则可能加费、责任除外,重则可能被拒保。 如果你目前的身体状况出了点小问题,可能会影响投保,那么也不建议冒险退保。 买了这3类保险,可以考虑退保或加保
讲了2种不适合退保的情况,再来说说3类可以要考虑退保、或者加保的情况。 1)买了返还型保险,保障预算占用太多以前我也和大家反复讲过,返还型的保险,看似划算,其实收益很低,而且对保费额度占用又很高。同样30万的重疾保额,返还型的保险,保费可能会比消费型的产品,贵一倍还多。 对于大多数家庭,每年的保障预算以不超过年收入的10%为宜,如果在单份保障上开销过大,会导致整体的保障不足。 在优先考虑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退保,更合理规划自己的保费支出。
省下来的保费,单独进行理财投资,反而更划算。
2)投保了长期意外险,性价比太低很多电销的保险渠道,最喜欢推荐长期意外险。 每年要交上千块,连续缴费10年甚至数十年,名义上可以保障几十年,到期后还能返还保费,看着好像是“免费得保障”,实际上非常不合算。 意外险本身是非常便宜的保障,一两百块一年,就能买到50万甚至更高的保额。你多交的钱,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帮你存起来去理财;但几十年后,你只能拿到比所缴保费多一点点的返还,收益率极低。
如果你买了这类的产品,建议退保,换成性价比更高的短期意外险。 3)买了组合型保险,保障有缺口组合险,顾名思义,就是把多重保障打包在一起,比如一类典型的组合险,就是寿险附加重疾、医疗甚至意外等保障。
组合险看似大而全,缺点也很明显: 一是价格贵,组合型保险的价格,可能比各个单项保障加在一起还要贵;
二是可能有保障缺口。很多组合险,寿险和重疾险的保额是共享的,如果出现重疾理赔,寿险的保额会被扣掉相应的保额,导致保障不足。
举个典型的例子,某款组合险的主险寿险保额是31万,重疾险保额30万,如果先发生了重疾险30万的理赔,那么寿险的保额就只剩下了31-30=1万元,远远不足以抵抗风险。
如果你碰巧买了组合险,建议仔细读一下保额相关的条款,如果有保额不足的风险,可以考虑退保、或者叠加保障。
换产品,这2点要注意
如果综合评估之下,你还是要考虑换产品。那么我也想提醒你注意这两点:1)评估一下,是退保还是加保?前面讲了,想退保无外乎是两种情况,要么保障少了,要么价格贵了。 如果是保障不足,我们可以稍微做下评估,是换产品划算,还是直接在原有保障的基础上加保,更划算。 2)换产品要注意等新保障生效新保险投保后,会有一段“等待期”,一般是180天。过了等待期,保障才会生效。 所以如果你想更换产品,最好等新产品过了等待期、开始生效之后,再操作退保,避免出现保障的“真空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西藏去哪里开户更便宜呢?
券商营业部不多,建议网上开户更加便宜的,股票开户准备好本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就可以,手机最方便,我司低佣金一旦调好,永不上调
怎么开户佣金更便宜?
您好,要佣金更便宜,就简单的办法就是开户前多联系几个客户经理,结合您的资金量去讨价还价。默认的开户佣金是万3,但是按照三分之一的价格去砍基本是能实现的。确定好协商佣金后,按客户经理的指导进入开户...
证券开户如何更便宜?
证券开户没有更便宜的说法,佣金一般万三左右,想要便宜的佣金的话,开户前单独联系线上客户经理办理开户都是可以拿到VIP证券账户的,而且后期还有线上客户经理一对一指导。我们证券账...
证券开户如何更便宜?
证券开户没有更便宜的说法,佣金一般万三左右,想要便宜的佣金的话,开户前单独联系线上客户经理办理开户都是可以拿到VIP证券账户的,而且后期还有线上客户经理一对一指导。我们证券账...
买了保险可以换险种吗?名词解释
一旦签订了保险合同,客户之后若想要更换险种,就只能选择退保。得先把投保的这份险种去进行退保,然后才能再去投保想要更换的那一险种。而客户在退保时就需要注意,要想不受经济损失,就得尽快在犹豫期内退保,这样保险公司才会退回已交保费。不然过了犹豫期,就只能退还现金价值了。而如果不打算退保的话,客户还可以看看想要更换的那一险种有没有附加险产品,加保附加险是没问题的。或者等购买的这份保险产品到期,然后再去投保想要更换的那一险种的保险产品也行。...
大跌后的股票更便宜,为什么我们不敢买?
所有人都知道,在股市要赚大钱,一定要低买高卖,也就是说,要在大熊市里大量买入,在大牛市大量卖出。可是事实上正好相反,投资者往往是高买低卖,在大牛市大量买入,在大熊市里大量卖出。业余投资者如此,专业投资者也是如此。
这种现象只有一个解释,大跌之后非常恐惧,不敢买入,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要成为战胜市场的投资大师,你必须首先战胜自己。
第一,事实:大跌更便宜却没人买。
大跌之后股票变得便宜多了,业余和专业投资者都不敢大量买入,甚至卖出减仓。巴菲特早在1979年就发现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