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击战中,到底昭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11-2 15:28阅读:318
01.这次的疫情是可预见的“灰犀牛”
对于这次的疫情事件,很多人称呼它为“黑天鹅事件”,也就是指这次的疫情是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同寻常的,同样类别,被称为“黑天鹅”的事件有9·11事件、汶川地震。
所谓“黑天鹅事件”难以预测,我们对它一无所知,自然无力阻止。
可针对这次的疫情,我反而更愿意称它为“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事件”指的是大家习以为常,却经常忽略掉的事情,就像一只从远处跑来的灰色犀牛,我们早就看见了它,但因为它的行动缓慢,所以不以为意,直到这只灰色犀牛来到我们的眼前,我们再也避无可避。
为什么要说这次的疫情是“灰犀牛事件”呢?
因为,这明明是有征兆,并可以被预见的事情啊——2003年的那场非典,那只蝙蝠,和如今的新型肺炎,野味,不正是如出一辙的吗?
可是为何,在那场举国悲痛,至今还未完全消去影响的非典之后,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吃野味尝鲜可能造成的风险?为什么仍然缺乏对自然,对未知要抱着的敬畏之心?
明明那只犀牛还在远处,我们都已经看见它了,完全可以提前避开的啊,为什么没有呢?
最终,03年由一只蝙蝠造成的非典,17年后又换了个角色重演。
02.我们总是疏忽于对风险的防范
正如大家如今所看到的,我们国家对于这次疫情采取的举措,所谓快狠准。
武汉封城、十天搭建好临时医院、下达包揽医疗费用的政策,这些无一不在向人们传达出我们国家危机处理的高效能力。当然,不止国家,还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此做出奉献,不管是捐献物资,还是出人力物力,都是积极而团结的。
是的,我们的国家很伟大,我们的危机处理也很成功,这不可置疑。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对风险防范上的疏忽。
1.救援物资缺乏,拿身边最近的来说,就是口罩,哪怕生产工人被临时召回,没日没夜的赶工,还是不足,能在正规途道买到口罩,且没有被抬价的,都是“烧高香”了。
2.大众的防范意识普遍跟不上,疫情消息刚出时,一出有趣的对联就刷屏了朋友圈——上联:父母叫我穿秋裤;下联:我叫父母戴口罩;横批:谁也不听。
3.有效信息传播的力度不强,疫情消息刚出时,一度被认为是谣言,网络里千奇百怪的回应,引不起人们的重视。
不可否认,这些现象恰恰印证了我们日常生活里对风险防范管理的疏忽和不足,不然怎的会造就刚开始的兵荒马乱和人心惶惶?
对于风险的防范,我们总是如此的疏忽和大意,可我们日常生活里存在的风险,却又太多太多了。
所谓风险,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纯粹风险和投资风险。
纯粹风险指的是我们生老病死的风险;
投资风险指的就是可获利和不可获利的风险。
而我们大众普遍会面对的,都是纯粹风险。
就如同这次新型肺炎带给我们的,不正是生老病死的风险吗?
再把它往前推,吃野味带来的,不也是生老病死的风险吗?怎的就明可防而不防呢?
03.可以利用保险转移风险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风险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回避、预防、控制和转移。
回避、预防这两个环节都处于风险发生前,我们实际上能控制的很少,那么一旦风险发生,我们真正能做的,就是转移风险了。
将自身无力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其他的人事物身上,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转移风险的手段就是保险了。
我们无力承担起疾病和意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将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让他们来承担。
但我们前面也说过了,我们对风险的防范,总是疏忽大意的。
你时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谁家的父母或者兄弟在进行“水滴筹”、“轻松筹”之类的众筹,这些就是典型的——不到下雨不买伞,不到吃饭不买米。
危机处理得再好也不如平日里做好防范管理来得好,包里备把伞你管它下不下雨都淋不着你,家里备着米你想吃就吃,饿了也不用临时出门买。
这样浅显的道理,一旦挨着“风险”二字,却总容易让人转不过弯来,毕竟我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谈及风险,但是,就算我们再怎么不愿意想、提、聊,风险也不会因此而不找上我们。
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平日里就做好防范它的准备呢?
利用最常见的保险手段,转移可能发生的风险,不必等意外来时,才惶惶不可安,才手足无措地寻求帮助。
保险的本质,就是帮我们分担风险的危害和影响啊。
好比歌手张靓颖给自己的嗓子投了保,钢琴家郎朗给自己的手投了保一样。
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利用保险转移风险,为自身提供一个可见的保障。
千万不要怀揣侥幸心理,轻视了可能发生的风险,你也许做得到不吃野味,但你也得防着别人吃野味啊。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