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矛盾重重
发布时间:2017-12-26 10:12阅读:276
尽管电池产业的关键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显著,但总体研发能力偏弱、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12月24日,一位电动汽车领域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与动力电池的匹配和磨合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动力电池业的协同发展还未很好建立;动力电池产业生态未进入良性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原材料涨价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等。”
不过,补贴政策的调整和技术指标的提升,对能量密度、电池成本都提出了硬性要求。多重因素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电池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行业将从分散向集中靠拢,电池与车企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曾经唱主角的磷酸铁锂电池很难达到能量密度标准,由于三元锂电池优势凸显,现阶段,三元锂电池将成为新能源乘用车的主流技术路线。根据业内专家测算,明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需求量约为43.9GWh,同比增长41.4%。其中,三元电池需求量约为24.6GWh,同比增长83%;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19.3GWh,同比增长9.7%。
只是,制约电池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原材料和制造成本。受到2017年初补贴下降产能过剩,动力电池进入降价通道,尽管上半年动力电池均价比2016年下降20%以上,但上游材料碳酸锂和钴价持续高涨。
不过上述人士乐观估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成本下降速度不断加快,“两年以内,动力电池成本能达到1块钱(每瓦时),比能量在200wh/kg以上,将决定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相比具备性价比优势”。
同时,中游价格的波动与分化也对产业链带来极大影响,所以为提高竞争优势,行业龙头都开始将触角伸向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合作案例正在逐步增多。
“电池必须包含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一套材料体系,单一维度的突破不会带来电池整个产品的突破。比如负极用纳米材料或者其他技术,似乎容量会大幅度提升,但是又受制于正极材料。正极、负极又都受制于隔膜,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的问题,材料能量密度越高越不安全,能量密度越低越安全。” 11月11日,金沙江创投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潘晓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动力电池突破技术非常复杂,需要做好协调和兼顾。
当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优胜劣汰也日趋激烈。12月15日,一份关于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草案流出,除了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加速退坡之外,各档补贴系数门槛也相应提高。
在这份草案中,2018年补贴系数依旧与能量密度挂钩。其中,乘用车要拿到最高的1.1倍补贴,系统能量密度需>140Wh/kg(2017年要求>120Wh/kg);非快充类纯电动客车要获最高的1.2倍补贴,系统能量密度同样需要>140Wh/kg(2017年要求>115Wh/kg)。这意味着系统能量密度高于140Wh/kg成为获取高补贴的一大门槛。
所以,这对电池企业来讲,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迫在眉睫,系统能量密度低于120wh/kg的电池企业将被淘汰,而大于140wh/kg的电池供应商将获得车企热捧。
【低佣金通道】李顾问
电话&微信:15881600282
企鹅号:3043613029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