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不再谈及区域性风险?专家:关注系统性风险
发布时间:2016-8-8 09:40阅读:641
原标题:“区域性风险”提了四年 这次央行为何不再谈及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2年以来,这一表述出现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及纲要中。但在央行上周五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里,其中的“区域性”被删除了,成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除此之外,央行的这份报告还释放了大量信息,包括在报告的专栏中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这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央行“隔空回应”了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此前“降息降准”的建议。
“把"区域性金融风险"删去是一种科学的纠正”、“降息对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具有明显刺激作用,因此目前没有降息的必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上述令市场“脑洞大开”的报告热点采访了多位首席经济学家,试图给市场描绘一张“货币真相解析图”。
“区域性金融风险”4年来首次被删
不同于2012年以来的表述,央行报告里多处提及“金融风险”时未提“区域性金融风险”,均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区域性金融风险”被删是因为目前不存在区域性金融风险吗?
“我认为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报告忘了写,是偶然现象,虽然概率极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二种是,这一表述从2012年开始已经说了4年,央行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针对以上疑惑,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出现区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也许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目前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远大于出现区域性风险。换句话说,当前更应该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是金融发展的结果,过去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不发达,所以区域性金融风险比较明显。”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本报记者,“随着金融的发展,现在金融的区域概念越来越淡,大部分的金融都是全国性的,金融的业务、交易都是在全国性地发生。”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金融风险系统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把“区域性金融风险”删去是一种科学的纠正。
“一直以来,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是有问题的,一般而言,国际上认为风险都是系统性的,因为金融风险一旦爆发,比如股灾、汇率波动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区域性的。这次的表述更为科学。”伍戈表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压力不小,债券违约等各种风险正处于高发期,金融风险系统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现在中国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资产泡沫还有债务,所以现在债务风险点主要是信用债和银行的坏账。资产泡沫的风险主要是房地产和股市。”李迅雷对本报记者表示,不用过多担心汇率风险,“在所有的风险当中,汇率的风险是比较低的,汇率所对应的风险是外债,中国的外债算比较低,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汇率风险。”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局部区域风险还是有一定释放的空间,一部分传统资源型企业、资源型区域可能会面临信用风险上升和违约等,这有可能成为较大风险的源头。
“一方面,央行对打破刚性兑付,以及风险释放的容忍程度在增强;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核心国家战略的地方,可能出现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邵宇表示,如果央行允许一部分区域风险暴露,央行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性风险方面。系统性能够影响全国市场——汇率、房价、股市、债市。当然,哪里有泡沫哪里的风险就会更大。
资产泡沫到底在哪里
谈到系统性风险就不得不提资产泡沫。值得关注的是,报告首次提到“抑制资产泡沫,降低宏观税负”。这似乎呼应了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降成本”方面提到的“抑制资产泡沫”。
虽然报告未具体指出泡沫存在于哪些方面,但此前多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均认为,房地产确实存在泡沫。
“最重要的还是杠杆作用,因为房地产作用是双重的,新房销售会带来经济增长;如果存量房产炒作,泡沫会增加。”邵宇表示,“央行宏观审慎操作对降低杠杆有一定作用,因为刚进行过首付的调整,显得政策过于频繁,但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做总量的风险管控。”
伍戈认为资产泡沫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从上半年看,资产在包括房地产、螺纹钢、债券等市场之间不断流动,很难讲一定是哪个市场有泡沫。”
伍戈表示,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资金转向了资产市场,在特定时间有特定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
李迅雷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坏账对应的是债务风险,还有信用债。“《人民日报》5月9日的权威人士访谈中提到了房地产泡沫。前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是讲资产泡沫风险,这也是长期存在的,短期内不会立刻爆发,所以现在直接体现为金融市场过度活跃。”他说。
李迅雷解释,所谓的金融市场过度活跃是指当前一些银行的通道业,比如银行委托理财等方面过度活跃,也就是说,现在大量资金集中在金融领域里,表现为M1(狭义货币)的规模过大、增速过高。本来以为钱到了企业这个层面,应该是跑到实体经济中去的,没想到企业存款大量增加后,也去投资理财,这样的情况我们叫脱实向虚。第二方面的表现是,民间的理财机构越来越多,这些也是通过各种加杠杆的方式来吸纳社会资金。第三个方面表现为,债务、债券的违约,信用债的违约,主要集中在国企、央企。
专门谈及频繁降准的弊端
央行报告还在“专栏4资产负债表与宏观分析”部分提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这令人想起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前不久发文建议“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但文章发布当天晚些时候,这一表述又被删去。
“央行对降准备金的考虑,也是对前期发改委建议的呼应。从职能而言,发改委谈论降息降准是超越其职能范畴的,每个部门应各司其职,发改革不应该过多谈论央行的事。”伍戈将报告中这一专栏解读为央行对于发改委“建议降准降息”的回应。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央行所用的“频繁降准”说法有另一种深意。
“强调频繁运用的不合理,但是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应该还是可以的,这个属于对时机的把握要有艺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实际上是央行做出的一个解释,在目前由于我国的汇率、流动性、外汇储备的增减,这几个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总量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是比较慎重的,“不会轻易用,至少不会频繁使用。”
至于关于降息降准的必要性,伍戈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适度区间,“上半年GDP增速处于6.7%的水平,目前没有降息降准的必要。但如果下半年经济进一步下行,如何进一步适应银行间流动性的需要,适时降准,或者适时提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是一个逆周期调节的过程。”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那些能够影响整个⾦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者削弱。因此⼜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可转债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如何区分?
您好,系统性风险是市场整体因素引起的,非系统性风险是个别公司等因素引起的。点我头像继续沟通
如何应对投资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面对投资市场的两类风险,得区别应对。系统性风险由宏观因素引发,像经济衰退、政策调整,影响整个市场,难以通过分散投资消除。应对时,可配置不同资产,如股票、债券、现金等,降低市场波动冲击。关注宏观经...
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那些能够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者削弱。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而非系统性风...
系统性风险名词解释
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投资组合进行有效的分散。系统性风险的大小通常用beta系数进行表示。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就是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宏观的经济状况作出判断。就是指对整个股票市场或绝大多数股票普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包括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全局的因素。如世界经济或某国经济发生严重危机、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特大自然灾害等。整体风险造成的后果带有普遍性,其主要特征是所有股票均下跌,不可能通过购买其他股票保值。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都要遭受很大的损失,其中许多人都要竭力抛出手中...
融资融券能应对非系统性风险吗
在金融投资的复杂版图中,非系统性风险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对投资者的资产造成冲击。融资融券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交易机制的投资方式,能否帮助投资者有效应对非系统性风险,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融资融券的双向交易机制为应对非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非系统性风险通常源于个别企业或行业的特定因素,如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问题、行业竞争加剧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相关企业的股价下跌。在这种情况下,融券交易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者通过融券借入股票并卖出,当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