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2016年下半年投资策略:回归配置价值
发布时间:2016-5-24 09:03阅读:785
2016年融资格局概览:银行在社会融资供给中比例大幅提升,项目和居民领域成为融资主力军。1.钱流向何处?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资金运用向低风险领域倾斜,包括房地产、政府和项目类、零售部门,上述部门在新增社融中的比重超过70%。2. 钱从何处来?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行为中比例大幅提升,表内信贷、通道业务占社融比例近80%。3. 资金通道是?信托通道受限,基金子公司和证券资管成为主要通道,受托资产余额分别超过10万亿和13万亿。4. 背后的逻辑?自下而上的银行风险收益选择(低资本占用、低风险、稳定回报),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基建项目类融资)。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资本约束资产,资产决定负债。资产端特征如下:1. 规模扩张策略分化,一季度股份行和城商行生息资产同比分别高达19%和31%,大银行仅增长7.8%;2. 信贷投放乐观,债券季度增量维持在偏高水平,应收款投资大增(一季度末余额9万亿、同增51%),收缩买入返售类资产:3. 信贷配置于低风险、稳定收益科目,债券策略偏向交易和择时。负债端特征如下:1. 多重监管释压,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压力不大;2. 负债策略灵活,2015年增加低资金成本的同业负债,2016年一季度在流动性环境好的背景下主动收缩,同时加大活期存款比重来应对利率市场化,负债成本维持在下降通道中,一季度末仅1.9%。
银行利润表的变化:驱动要素分化加大。短期来看,非息业务和拨备成为2016年利润表的弹性变量;长期来看,利润表驱动要素继续分化,各家银行因禀赋、策略、基数的不同而加剧分化。1. 净利息收入增长多策略并进,包括以量补价、结构调整、支出节约等,但预计2016年息差降幅超24BP可能导致净利息收入小幅负增长;2. 非息收入依托各银行优势,细分领域深挖价值,比如四大行综合金融布局下的基金保险租赁等业务、招行财富管理相关业务,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等;3. 从支出端看,费用同比例收入变动,资产减值损失增加(2013/2014/2015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5%/61%/53%),拨备计提力度成为低基数收入增长背景下的核心变量。
信用风险前瞻:暴露中化解,时间换空间。信用风险是2016年基本面关键变量。1. 风险现状:2015年下半年潜在问题资产增幅放缓,关注+不良和逾期贷款半年度分别增长11%和3%,较上半年增幅24%和42%双回落,需要密切关注2016年中报数据趋势。2. 风险化解路径:以时间换空间,综合运用核销、清收、转售、置换、证券化等多种措施加以应对。3. 风险预判:预计2016年底不良率在2%-2.2%,系统性风险底线仍然坚固,增量信用风险集中在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行业,商业银行仍需维持较高信用成本。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挑战。
投资策略:回归配置价值,兼顾盈利与安全性选股。2016年货币政策、经济波动对板块投资影响中性。1. 基本面来看,预计上市银行2016年生息资产增长10%-12%、息差下降24BP至2.2%、信用成本稳定在1.50%左右,全年净利润负增长2.7%左右,多数中小银行能够维持小幅正增长。2. 投资价值来看,板块股息收益率相对1年期理财收益率溢价处于历史高位,对于多数绝对和指数型相对投资者具备配置价值。维持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投资组合兼顾安全与盈利考量,重点关注: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