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震荡,中期谨慎——从15年银行年报看债市
发布时间:2016-5-18 16:46阅读:480
短期震荡,中期谨慎——从15年银行年报看债市
摘要:
1)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债券占比上升
资产收益率明显下降。15年央行多次降息,上市银行贷款收益率平均下滑约47bp,债券资产收益率平均下行29bp,资产端总收益率从14年末的4.8%-5.5%,下滑到15年末的4.5%-5%,降幅明显。
银行债券配置比例上升。考虑到不良贷款率和信用风险,除了房贷是相对安全的资产外,15年债券相比贷款的性价比上升,银行愿意增加债券投资规模,叠加地方债置换贷款,均提高了债券投资在银行生息资产中的占比。数据显示,15年末城商行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的比重已达到41%、超过贷款占比,股份行配置债券占比也上升到26%,五大行占比平稳在20%左右。
2)负债端:成本小降,主动负债“以量补价”
负债成本小降,净利差收窄。负债端方面,相较14年,15年末银行发行债券成本平均下降30bp,货币宽松使得同业负债成本大降110bp;但利率市场化下,存款利率变动较小、仅下行12bp,使得负债总成本下降幅度(34bp)明显低于资产总收益的下行(50bp)。受此影响,15年银行净利差继续缩窄。
银行“以量补价”,资产规模扩张加速。15年五大行生息资产规模增加了10.9%,股份行扩张了16.6%,而城商行扩张了24.4%。发行债券(尤其是同业存单)成为拓展银行负债的重要资金来源。城商行发债规模占付息负债比例已经达到11%,股份行次之(占比约5%),五大行发债较少(占比2.5%)。
追逐高收益,应收款项类/交易型资产占比上升。与15年3季度相比,15年末和16年1季度,股份行和城商行均增加了应收款项类(非标类)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同时各类银行债券交易型资产的持有比例也提升。16年4月债市调整,农商行的杠杆率并未下降,虽然高杠杆可增加收益,但也增加了踩踏和调整风险。
债务风险不可忽视。从宏观的金融部门来看,通过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的方式扩大规模虽然利于增加利润,但资金脱实向虚下,也使得金融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15年已达到66%),增加债务风险。特别是银行同业中存在相互嵌套资金的现象,如果基础资产收益/回收生变,可能引起资产缩水的连锁反应。
3)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影响配债需求,债市中期仍需谨慎
银行扩大债券投资有利债市,但也受到贷款、非标影响。15年以来,银行扩大债券投资规模,除了增加应收款项类资产配置,对纯债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也上升。但16年1季度信贷大幅超增,贷款占比有所回升。好在一季度债券供给相对较少,银行配债需求也较平稳,使得1季度信贷大增对债市的影响更多是在基本面预期上、供需冲击相对缓和。2-3季度债市供给较多,需关注贷款、非标资配置变化、以及是否造成债市需求减少。
信用风险影响理财,安全资产或受青睐。银行另一块重要表外负债是银行理财,理财在资产端大量配置信用债,随着16年信用事件爆发频率加快,理财资产池也可能面临违约风险,虽然理财收益率近期已明显下调,但风险仍不可忽视。预计未来理财或扩大对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需求,安全资产更受青睐。
MPA对资金面有冲击,对贷款和债券投资影响目前较小。此外,16年MPA考核实行,对季末买入返售、存放/拆借非银、同业负债都有影响,或造成资金面趋紧和同业业务收缩。但从16年1季度末的数据来看,银行贷款和债券配置结构并未因MPA产生较大变化,后续影响仍需观察。
债市短期震荡,中期仍谨慎。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权威人士发言,大规模刺激政策难现,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但4月社会加政府融资总量未减、通胀压力未消。5月债市关注基本面、资金面和信用风险,高杠杆和信用风险始终是债市隐忧,5-6月的流动性和资金面也可能面临MPA、MLF到期等因素影响。我们维持长期债市谨慎的观点,10年国债区间2.8%-3.2%,10年国开区间3.2%-3.6%。
正文:
1. 资产端:收益率下滑,债券占比增加
15年银行年报显示,商业银行各类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普遍下滑。其中,同业资产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股份行和城商行下降140BP,五大行下降78BP;债券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小,五大行仅下降2BP,但股份行和城商行也下降40-43BP。从绝对收益率来看,贷款收益率依旧最高(平均6%),债券次之(平均4.6%),同业最低(平均3.7%)。
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例下滑,债券投资占比上升,同业资产占比小幅下行。贷款仍然是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主要的资产配置,但15年央行多次降息,推动贷款收益率下滑47BP,大于15年债券收益率的下滑幅度。
考虑到不良贷款率和信用风险,除了居民房贷是相对安全的资产外,15年债券相比贷款的性价比上升,银行也适当增加债券投资规模。我们看到,15年城商行的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的比重已超过贷款占比(15年城商行债券配置占比同比大幅提升7.4个百分点),股份行配置债券占比也有所上升,五大行占比相对平稳。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