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水土不服 疏堵并举方能标本兼治
发布时间:2016-1-19 15:52阅读:547
期货开户,期货开户,期货开户A 中国版熔断水土不服
熔断如同保险丝,你家里的保险丝一天断两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应该换根粗点儿的,而如果保险丝四天断四次,那就说明是电路出问题了。很显然,熔断机制未能达到监管层预期的维稳效果。相反,在市场静默一段时间后,其成了股指加速下滑的助推器,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的丧失。这一戏剧性结果恐怕连监管层都始料未及。
2015年夏季的股灾突出表现为流动性危机,而作为应对股灾的措施,熔断机制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危机。实质上,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中,熔断机制设计不合理、散户占比过大以及监管层应对不足是造成中国版熔断机制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熔断机制设计不合理
我国的熔断机制是在保留涨跌停板的前提下实行分档熔断,这显然与国际上涨跌停板与熔断二者取其一的做法相悖。此外,由于推出时间过于仓促,5%、7%的熔断阈值并不合理,而且在制度设计中并未考虑期现联动的后果。
其一,熔断与涨跌停板功能相近,有叠床架屋之嫌。对于熔断机制来说,最大的诟病是在已有10%涨跌停板这一“熔而不断”的基础上,人为加上5%和7%两档熔断夹层,属于画蛇添足。国外熔断机制的引入是和T+0制度共存的,并无每日涨跌停板的硬性限制,因此熔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涨跌停板的作用。而我国既有涨跌停板的硬性限制,又增添了两道熔断约束,这种对A股的过度“溺爱”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一天的熔断测试表明熔断并未成为市场情绪的冷却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恐慌情绪的加剧。
其二,熔断阈值设置并不合理。据统计,2015年全年,沪深300指数有15次涨跌幅度超过5%,而在万亿杠杆资金并未清除、经济持续下行以及注册制推出的预期下,2016年股市仍会振荡前行,预计未来市场大幅波动更加密集,触及熔断阈值的次数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过低的熔断阈值如同给市场戴上紧箍咒,频繁中断交易一方面会干扰投资者预期,从而妨碍市场效率,影响市场微观的价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在熔断后流动性的迅速丧失会导致市场陷入停滞,而这恰恰是股灾中连续循环下跌最重要的推手。
此外,相对于美国7%、13%和20%的三档熔断阈值,我国交易所设定的5%、7%熔断阈值以及10%涨跌停板过于接近,缺乏弹性,未知冲击很难在再次熔断前被市场完全消化。
其三,熔断设计并未考虑期现货联动的影响。我国的熔断是以沪深300指数为参考标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沪深300指数达到相应阈值后,才会触发熔断。此时,三大交易所对应的其他期现货品种同时停止交易。在这种制度下,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能够很好地对应起来,但包括上证50、中证500在内的指数和期货产品并未相互对应。在实际运行中,1月4日的股市下跌主要由中小市值股票所引导,而中证500指数在第一档熔断前跌幅已达到6.39%,相应的股指期货也已跌停。中小盘股票流动性的缺失将抛压传导到大市值蓝筹股上——这在熔断15分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致使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承压,相应大盘蓝筹股纷纷跳水。最终,沪深300指数在很短的时间内跌幅就达到7%的熔断点。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