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券商板块业绩暴增,股价为何底部徘徊?
发布时间:7小时前阅读:14
大家好,今天我们“低估系列”要聊一个让很多投资者“又爱又恨”的板块——券商。
爱它,是因为它总能在牛市里“券商搭台,TMT唱戏”,弹性十足;恨它,是因为它总“渣”得明明白白,涨幅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2025年,券商板块更是上演了极致的“魔幻现实”:
- 业绩端: 前三季度,上市券商净利润同比暴增62%,营收大涨43%,全行业无一亏损,交出了一份近年最佳的成绩单。
- 股价端: 业绩“冲上云霄”,股价却“趴在地上”。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年内仅涨3%,大幅跑输沪深300。甚至出现了像国联民生这样,净利润暴增345%,股价反而逆势下跌18%的“奇观”。
业绩与股价的“剪刀差”拉到了极限。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业绩爆发,股价却在底部徘徊?券商到底还属不属于低估值行业?现在适合中长期布局吗?
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三个核心问题。
市场不是傻子,股价不涨,一定是因为市场在“恐惧”什么。券商的估值,正被三道“枷锁”牢牢锁死。

首先是“看天吃饭”的宿命。 这是最核心的“原罪”。我们看券商前三季度的利润来源:经纪业务(+74%)、自营业务(+42%)、两融业务(+55%)。这三项业务,无一不依赖“市场行情”和“交易热度”。前三季度,日均交易额1.9万亿(同比增长+110%),创业板指大涨51%。市场给的“饭”太香了。但投资者会本能地怀疑:这种靠天吃饭的“脉冲式”盈利,可持续吗?一旦市场降温,业绩会不会立刻“均值回归”?
其次是业务同质化,缺乏“护城河”。 长期以来,国内券商除了“牌照”护城河,业务模式高度雷同。你做经纪,我也做经纪;你做投行,我也做投行。最后只能陷入佣金“价格战”。投资者很难在A和B之间,找出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
最后是机构低配,缺乏“信仰”。 “真金白银”的机构资金并没有入场。数据显示,主动权益基金对非银金融的配置比例,相比沪深300权重低配了8.53个百分点。这说明主流资金目前对券商的“业绩爆发”并不买账,宁愿去别处。
既然市场不看好,那券商到底是不是“真低估”?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只看两个核心数据。
- 市净率(PB): 目前券商板块的PB估值约1.49倍,处于2014年以来仅29%的历史分位,低于历史中枢(1.54倍)。
- 市盈率(PE): 2025年预期PE约17.36倍,更是处于历史14%的极低分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券商的估值都在历史底部区域。“业绩高增”和“估值低估”的巨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引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个矛盾会如何化解?券商板块是否适合中长期布局?
这取决于你相信“旧逻辑”,还是“新故事”。
- 旧逻辑: 券商就是“Beta”工具,是“牛市冲锋号”,是“渣男”,只适合短期博弈。
- 新故事: 券商正在摆脱“看天吃饭”的宿命,转向更稳定的业务模式。
这个“新故事”包含两个核心转型:第一个是最大的确定性:财富管理转型。
这是券商从“周期股”转向“成长股”的核心。过去20年,居民资产的“蓄水池”是房产;未来20年,随着利率下行和产业升级,居民资产从“房产”转向“权益”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万亿级的赛道上,银行是“理财”的主力,而券商凭借其投研能力、牌照优势和客户基础,是“权益资产”(如ETF、股票基金)最专业的“分销商”和“管理人”。
当券商的收入越来越依赖“基金投顾”、“资产管理”这些稳定的“服务费”,而不是靠“佣金”和“自营”时,它的估值体系就将彻底重塑。
第二个是马太效应:并购整合与“航母级”投行。
监管已明确鼓励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航母级”投行。2025年,中信、国泰海通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差距在拉大。
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就像美国和日本,头部券商将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对于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在几十家券商中“选股”难度极高,借道指数ETF一键布局是最高效的选择。目前市场主流指数主要有证券公司(399975)中证申万证券(399707),以及证券龙头(399437)、证券公司30(931412)四只指数。如果看好市场整体行情希望“雨露均沾”,那前两只是标配;如果是押注券商“新故事”,证券龙头逻辑清晰;证券公司30则是较为均衡的选择,它选取了规模和流动性最好的前30家券商,是介于“全行业”和“绝对龙头”之间的一个折中方案。

总结一下,券商板块,正处在“旧逻辑”(看天吃饭)的估值底部,和“新逻辑”(财富管理+集中度)的爆发前夜。它依然是高Beta(高波动)板块,但其“低估值+业绩高增”的“剪刀差”,以及财富管理转型的长期逻辑,提供了非常高的“赔率”。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我在线
15202601101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