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重塑存储芯片格局:美光、闪迪狂飙背后的产业变革与国产化机遇
发布时间:23小时前阅读:31
人工智能的巨浪正席卷全球科技行业,存储芯片——这一数字世界的基石领域,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生。
截至美股上周四收盘,美国内存芯片巨头美光科技、闪存领军企业闪迪两家公司双双走出七连阳的强势上涨行情。这波华丽上涨的背后,除了此前行业普遍预期的涨价因素外,更有着AI叙事的强劲托举。
很多投资者朋友就会好奇,人工智能的浪潮和存储有什么关系?我们国家走到哪一步了,我们如何从中受益?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些事儿。
机构看好,存储芯片迎来高光时刻
花旗在最新报告中预期,美光科技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发布财报时,给出远超市场预期的业绩指引。花旗半导体行业分析师Christopher Danely领衔的团队指出:“我们预计公司将公布与预期相符的业绩,但会给出远高于市场共识的指引。”
原因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NAND(非易失性闪存技术)的销量与价格双双走高。AI服务器需要大量的企业级固态硬盘(eSSD)来存储和高速访问训练数据及模型,这导致NAND产能从消费电子(手机、PC)向企业级市场倾斜,引发结构性短缺和涨价。存储行业的持续回升主要受产能受限以及超预期需求推动,特别来自数据中心终端市场(占美光收入55%)的需求。
半导体存储关键技术进展:DRAM(包含HBMI)
资料来源:长城证券
花旗的调研显示,随着云服务供应商在本财报季将2025财年资本支出提高180亿美元,直接推高了AI领域的需求,这将为美光带来显著的上行空间。该行重申对美光科技的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从140美元上调至175美元。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也在周四强力看多闪迪,不仅将目标价从70美元大幅提高至96美元,还将其列入“首选股”行列。大摩表示,上调目标价反映出对NAND存储市场的乐观前景。
AI需求,催生存储市场新变化
这一前景由多家超大规模云厂商对NAND企业级固态硬盘(eSSD)的大额追加订单推动,订单总量达到惊人的数十艾字节(1艾字节=10亿GB)。这些订单正在将NAND供给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消费市场转向企业市场。
报告中特别指出,一种名为四级单元(QLC)固态硬盘的NAND闪存已成为满足AI模型技术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此类SSD主要用于已训练AI模型在微调过程中所需的存储和缓存卸载等操作。
各家公司为了应对硬盘驱动器(HDD)在容量上的限制,已开始与供应商就“大额订单”展开讨论,内容涉及AI用NAND芯片以及可能在2026年推出的前沿近线型SSD产品。
分析师补充称,这可能会在明年下半年引发NAND芯片的短缺。NAND价格很有可能在四季度继续上涨,特别是在企业领域,且预计这一有利局面将持续到2026年。
存储器价格继续坚挺
资料来源:DRAMexchange,万得,交银国际 * DDR4和NAND基于合约平均价,DDR5基于现货平均价
挑战仍在,国产存储任重道远
尽管中国存储芯片企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巨头在技术专利、制造工艺和市场渠道方面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最新一代的HBM高带宽内存和先进制程工艺方面。
存储芯片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明显,价格波动大,需要巨额资本投入持续研发。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保持竞争力,同时继续投入先进技术研发,是一个重大考验。
随着AI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从智能驾驶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边缘计算到元宇宙,数据存储需求正呈现指数级增长。QLC、PLC(五级单元)等更高密度的NAND技术,以及HBM等高性能存储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
花旗、大摩等机构的一致看好,不仅反映了存储芯片市场的短期景气,更揭示了AI驱动下长期变革的趋势。美光、闪迪的七连阳只是开始,全球存储市场正在重构。
在这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赛道上,中国存储力量正在积蓄能量。国内企业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抓住机遇,突破技术壁垒,打造自主可控的存储芯片产业链,将关系到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安全与发展。
投资科创半导体ETF(588170),把握存储芯片机遇
如果说2024年是AI的“觉醒之年”,那么2025年就是“落地之年”。随着多模态模型、AI Agent、端侧应用逐渐成熟,存储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聚焦存储芯片制造的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都有望持续享受行业红利。从根本上来说,AI发展对于存储的需求终将归结到存储芯片制造的设备及材料上。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想参与这场存储浪潮,精准押注某一家公司难度大、风险高。更高效的方式是通过指数化工具,一键布局整个半导体核心产业链。
例如,科创半导体ETF(588170)及其联接基金(A:024417;C:024418),聚焦科创板中半导体设备(约59%)和材料(约25%)龙头企业,覆盖了从碳化硅衬底、光刻设备、薄膜沉积到先进封装的完整链条。当甲骨文这样的龙头公司其业务与算力共舞,搅动资本市场风云的时候,受益的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公司将会多种多样,当投资者无法准备把握投资机会的时候,这类覆盖范围广的ETF能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捕捉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扩大捕捉优质投资机会的可能性。据公开信息显示,科创半导体ETF(588170)有以下优势:
1. 更科创:20CM弹性+半导体主阵地
2020至今半导体企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的比例高达86%,覆盖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设备全产业链,是国产替代的“主战场”!如今,科创板融资环境持续优化,摩尔线程等国产GPU明星企业蓄势待发,硬科技生态愈发澎湃。
2. 更聚焦:核心环节占比最高
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为首只聚焦科创板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行业的指数,指数中半导体设备含量超60%,半导体材料含量近24%,合计权重占比超84%,领先半导体类指数。
3. 更低估:指数估值性价比突出
对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科技新兴企业,利润可能波动较大,因此市盈率并不准确。相比之下市销率更为合适,企业销售额相对较为稳定,能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份额和销售能力。我们以市销率为主,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估值为11.79倍,估值分位相对主流半导体指数偏低。
4. 更强势:近两年反弹超一倍
指数具备20cm涨停板优势,更快捕捉牛市弹性,基日以来涨幅超63%,年化涨幅超9%,近两年自最低价的最大涨幅超100%。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8.20。科创半导体设备材料指数2020-2024年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为:67.41%、-5.14%、-25.65%、14.99%、-0.13%。指数业绩不代表基金业绩,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预测。
5. 规模、流动性领先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作为首只跟踪科创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的ETF,目前场内规模达到5.48亿元,为同指数场内规模最大的ETF,近两月份额增加了2.14亿份,份额增长率达到88%,反映资金的高度认可。同时,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一月日均成交额达到9600万元,流动性充足!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9.3。规模数据来源:上交所,Wind。截至2025年9月3日,科创半导体ETF规模为5.48亿元。全市场同指数规模第一指全市场跟踪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且上市交易的ETF产品中对应数据位列第一。)
科创板特别风险提示:本基金的基金资产可投资于科创板,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特殊风险:流动性风险、退市风险、股价波动风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投资又怕高风险?中信证券盘点下半年“稳稳的幸福”板块
2025-09-15 15:02
-
iPhone17 为何“挤爆牙膏” ,仍然难破增长困局?
2025-09-15 15:02
-
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和波浪类等技术分析,都是什么意思?
2025-09-15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