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的"限高令"及完整脉络(老荃笔记)
发布时间:2025-7-30 18:02阅读:34
“经常听说监管出台'限高令',到底什么意思?对分红险的分红有什么影响?”
分红险 “限高令” 是指监管部门对分红险产品的收益演示、实际分红水平及预定利率实施的系统性约束机制,旨在防范行业恶性竞争和利差损风险。其演变历程可追溯至 2019 年,并在 2024-2025 年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具体时间脉络和核心内容如下:
- 2019 年:首次设定演示利率上限银保监发〔2019〕48 号文明确,分红险红利演示的利差水平不得高于 “4.5% - 预定利率”,例如预定利率 3.5% 的产品,演示利率上限为 1.0%。这一规则旨在遏制过度夸大收益的销售行为,但未完全解决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
- 2023 年:信披规则升级与演示利率调整2023 年 1 月 4 日实施的《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要求:
- 分红险演示利率从 “高中低三档” 改为 “保证利益 + 红利利益两档”,且红利演示利差水平不得超过 “4.5% - 预定利率”。
- 首次强制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倒逼行业提升透明度。例如,某产品若演示分红率 1.5%,实际派发 1.2%,则实现率为 80%。
- 2024 年 3 月:万能险结算利率窗口指导监管以非公开方式要求中小险企万能险结算利率上限降至 3.3%,大型险企降至 3.1%,间接引导分红险收益回归理性。
- 2024 年 8 月:预定利率上限大幅下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金发〔2024〕18 号)明确:
- 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从 2.5% 降至 2.0%
- 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参考 LPR、国债收益率等指标,每季度发布行业研究值,触发条件时自动调整产品定价。例如,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预定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至 1.5%。
- 2025 年 1 月:动态调整机制细化《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
- 保险公司需每季度评估市场利率,若在售产品预定利率连续两季度高于行业研究值 25BP(如研究值 2.13%,预定利率 2.5%),需主动下调新产品利率。
- 分红险与万能险利率调整需与普通型产品联动,例如普通型利率下调 0.5%,分红型同步下调 0.3%。
- 2025 年 6 月:动态分红水平监管框架确立《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构建 “扶优限劣” 机制:
- 监管评级 1-3 级的公司,若投资收益超过行业均值,可自主提高分红水平,但需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
- 设立时间不足三年的账户,分红水平不得超过 3.2%。
- 基础线:行业平均财务收益率 3.20%(过去三年均值)作为分红水平参考。
- 差异管理
- (1)监管评级 1-3 级的公司,若投资收益超过行业均值,可自主提高分红水平, 但需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
- (2)设立时间不足三年的账户,分红水平不得超过 3.2%。
- (3)设立分红保险特别储备,若储备金为负或分红后将为负,需严格限制分红。
- 应对利差损风险2019-2024 年,银行存款利率从 2.75% 降至 1.5%,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承压。若维持高预定利率(如 3.5%),可能重蹈 1990 年代日本保险业利差损覆辙。通过下调预定利率和动态分红机制,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
- 遏制行业内卷部分中小险企为争夺客户,通过虚高分红演示(如演示利率 4%)吸引消费者,但实际实现率不足 50%。限高令通过 “演示利率 + 预定利率 + 特别储备” 三重约束,倒逼行业从 “拼噱头” 转向 “拼实力”。
- 保护消费者权益强制披露分红实现率、禁止与存款 / 理财简单比较收益等措施,帮助消费者区分 “保证收益” 与 “非保证收益”。例如,某产品保证利率 2.0%,分红演示 1.5%,实际实现率 80%,则客户实际收益为 2.0%+1.2%=3.2%。
- 行业分化加剧”好学生“险企凭借投资优势可合法突破 3.2% 的分红上限,而”差生“险企因储备不足、评级较低,高分红空间被压缩。例如,某险企产品 2025 年分红实现率达 105%,而另一家险企因一次性资产处置虚增实现率至 306%,被监管约谈。
- 产品形态创新部分公司通过 “年金险 + 万能险” 组合绕过直接限制,例如保证利率 2.0%+ 万能账户结算利率 3.0%,整体收益演示达 5.0%(需提示万能利率非保证)。
- 消费者需理性选择
- 关注长期分红实现率:选择近三年实现率稳定在 90% 以上的产品。
- 区分保证与非保证利益:分红险保证收益基于预定利率(当前上限 2.0%),浮动部分需结合保司投资能力判断。
- 警惕短期炒作:若某产品分红实现率突然飙升(如从 60% 跃升至 150%),可能存在一次性收益虚增风险。
分红险 “限高令” 并非简单限制收益,而是通过动态约束引导行业从 “粗放扩张” 转向 “稳健经营”。从 2019 年的演示利率上限,到 2025 年的动态分红机制,政策始终围绕 “收益与能力匹配、风险与责任共担” 展开。未来,随着预定利率动态调整和特别储备监管的细化,真正具备长期投资能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而依赖短期炒作的中小险企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
消费者需摒弃 “高收益崇拜”,以长期实现率和保司综合实力为核心指标,理性配置分红险产品。
保险问老荃,生活更安全。
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理财那些事儿》,是作者老荃为老百姓写的理财科普书籍。
用讲故事方式,更纯粹、更通俗、更系统、更本质、更实用地普及“理财知识”,真正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看得全、看得透、用得着、活得好。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下一篇资讯:
暂无下一篇

-
聚焦:中信证券保荐的水利工程领域科创板“潜力股”
2025-07-28 13:05
-
存款利率连降,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该如何选择?
2025-07-28 13:05
-
牛市信号渐显,普通投资者该如何稳稳把握机会?
2025-07-28 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