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预热——丙烯供需格局
发布时间:2025-7-9 18:20阅读:114
一、全球丙烯供需格局
(一)全球丙烯供应情况
近几年全球丙烯产能增长态势趋稳。2020年至2024年,全球丙烯产能由1.41亿吨上升至1.77亿吨,累计增加0.36亿吨,增长率为5.85%。2022年是近年丙烯产能扩张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速近8%。
从全球丙烯产能分布来看,中国产能体量最大,占比达39.4%,其次是北美和西欧,占比为14.0%和9.0%。2024年,亚洲地区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58.1%,是近年来全球产能扩张速度最快的区域。北美和西欧地区产能较稳定,未来几年全球产能扩张速度预计有所放缓。
产量方面,产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滞后,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2024年全球产量达1.53亿吨,但年均增速4.9%低于产能增速5.2%;利用率的走低,反映新增产能投放速度超过实际消化能力并且受到需求分化的影响。
(二)全球丙烯需求情况
近年来,全球丙烯需求整体维持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丙烯消费量达1.53亿吨,年度增速4.9%,预计2030年突破2.2亿吨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国,2024年表观消费量553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东北亚(含中国)占全球需求54%,其次是西欧11.8%和印巴10.0% 。下游需求结构以聚丙烯为主导,但其增速放缓 ,占比逐步下降;环氧丙烷和丙烯腈成为增长引擎,主要受益于聚氨酯及碳纤维等新兴领域。此外,新能源材料(如光伏胶膜)及生物基丙烯需求逐步提升。当前供需矛盾突出,全球产能增速持续高于需求增速 ,中国通用级PP严重过剩,但高端产品(如茂金属PP、特种化学品)仍依赖进口 。未来需求将加速向高附加值化学品及绿色低碳工艺转型,同时区域贸易转向自循环,中国出口激增,中东、北美保持净出口优势,印巴、西欧为净进口主力 。
(三)全球丙烯贸易情况
2024年全球丙烯贸易呈现“区域自循环为主、结构性分化突出”的特征。全球丙烯产能达1.77亿吨,其中东北亚占比超57%,中国贡献主要增量,产能占比达39.4% 。贸易规模显著收缩,全球丙烯年进口量由2019年813万吨降至2024年442万吨(占全球丙烯总产量3.3%)。
贸易流向方面,韩国以44%的出口占比稳居全球首位,主要流向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及美国为次要出口国;进口则以中国、德国、比利时为主 。据隆众数据显示,中国作为核心变量,进口依存度从2016年的12.7%降至2024年的3.7%,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于韩国(74.1%)、日本(18.4%)及中国台湾(1.2%)。
未来挑战方面,技术升级与绿色工艺(如PDH副产氢利用)成为破局关键,同时印巴、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需求增长或重塑贸易格局 。
综上,全球丙烯贸易正经历“中国主导、区域分化”的深度调整,高端化、低碳化与区域自循环将成为长期趋势 。
二、中国丙烯供需格局
(一)中国丙烯供应情况
产能扩张与结构性过剩矛盾凸显。2020-2024年,中国丙烯产能从约4500万吨/年增至7000万吨/年,年均增速超11%。产能利用率则呈下滑趋势:2020年为82%,2022-2023年跌至75%低位,2024年小幅回升至77%。核心矛盾在于PDH(丙烷脱氢)工艺的快速扩张引发结构性过剩。截至2025年,PDH产能预计达2585万吨(占国内总产能32.4%),成为最大供应来源,但其产能利用率低迷(2025年或降至74%),导致行业整体承压。
商品化率断崖式下跌,产业向一体化转型。丙烯企业加速向“延链补链”模式转变,商品量锐减。2025年丙烯商品量预计降至790万吨,商品化率从高峰期30%+降至2025年的13.3%,凸显丙烯从“终端产品”向“中间原料”转型的趋势。新增产能中,一体化项目占比提升,石脑油裂解和煤制烯烃在“减油增化”政策支持下持续扩张,而PDH增速在2025年后显著放缓。
进口依赖持续弱化,内贸替代加速。进口领域呈现“量减价稳”特征,进口依存度从2016年的12.7%降至2024年的3.7%,但中国仍为全球最大丙烯进口国。沿海下游对船运丙烯的刚需被内贸资源部分替代,2025年进口量预计进一步下降。国内自给能力增强的同时,进口资源逐步转向补充高端下游缺口。
供应端核心挑战与趋势。产能过剩长期化,低利用率(74%-77%)预示行业需通过产能出清或技术升级重塑平衡;未来一体化项目(尤其政策支持的油/煤路线)更具成本韧性,单纯依赖外购丙烷的PDH企业面临严峻盈利考验;企业通过延伸至PP(聚丙烯)、PO(环氧丙烷)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抗风险能力,丙烯的商品属性逐渐弱化。
2025年中国丙烯新增产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1、区域集中
隆众数据显示,2025年山东地区新增产能占比35%(356万吨),核心为裕龙石化(催化裂解80万吨+石脑油裂解65万吨)、万华蓬莱PDH(90万吨);华南贡献30%(311万吨),主要依赖宝亨PDH(66万吨)、美得三期PDH(100万吨)及埃克森美孚石脑油裂解(85万吨);西北由宝丰能源两期MTO项目主导(100万吨)。
2、工艺多元
2025年PDH产能新增331万吨,石脑油裂解法产能新增330万吨,催化裂解法新增190万吨,MTO产能新增122万吨。
3、投产节奏加快
投产节奏来看,上半年预计落地581万吨,集中山东、西北及华南;下半年计划投产431万吨项目,不过镇海炼化70万吨、吉林石化60万吨存在延期风险。新增产能或加剧行业竞争,推动深度整合。
表1.2025年中国丙烯已投/待投产能情况(万吨)
资料来源:隆众 新纪元期货研究
(二)中国丙烯需求情况
近年来我国丙烯消费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持续放缓。据隆众数据显示,2024年丙烯表现消费量达5507万吨,近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2025年预计增至6087万吨。
国内丙烯下游需求,主要包括聚丙烯、环氧丙烷、丁辛醇、丙烯腈等。其中下游最大需求领域为聚丙烯,占比约67.6%,环氧丙烷、丁辛醇、丙烯腈分别为7.7%,6.7%和6.6%。
中国聚丙烯行业正加速推进健康与高端化转型。在健康需求领域,食品级高透明PP材料应用显著扩大,但高端料如茂金属PP进口依存度仍然较高;轻量化技术方面,新能源车改性PP部件单车用量不断增长,持续推动注塑消费。新兴增长点同步崛起,绿色材料可降解PP受环保政策驱动(替代传统PE包装)需求不断增长,形成"健康安全-轻量化升级-循环经济"三位一体的产业升级路径。
中国聚丙烯消费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与供需失衡。华东地区在全国消费占主导,依托汽车/家电产业集群支撑注塑需求,但产能严重过剩引发价格战;华南地区凭借家电出口及炼化一体化优势推动改性PP消费增长;西北地区则面临深度供需错配,多数货源需外调华东、华南,叠加物流成本及“双碳”政策压制煤制PP成本,区域矛盾突出。从季节波动看,聚丙烯消费整体无显著季节性特征,但下游制品(如食品包装膜)受电商促销(“618”“双11”)短期提振。
(三)中国丙烯进出口情况
我国丙烯出口情况整体为净出口。我国丙烯产业2020-2025年呈现产量激增与进口依赖弱化并存的态势。根据隆众数据,丙烯产量从2020年3704万吨增至2025年5920万吨(增幅60%),进口量从251万吨降至170万吨(降幅32%),国产自给率从94%升至97%。产能的扩张推动自给率的提高。
同时也应关注产能过剩带来的隐患,五年间产量净增2216万吨,但进口仅缩减81万吨,反映新增产能消化依赖内需市场;从进口结构来看,韩国主导地位强化,占比从2020年51%(129万吨)升至2025年72%(123万吨),而日本份额萎缩至16%(28万吨)、中国台湾降至4%(7万吨),泰国/菲律宾等新兴来源未有效开拓(合计<1%);
目前我国丙烯产业虽实现总量自给,但仍存在三大问题:进口来源单一化,主要从韩国进口,提防地缘政治风险;高端领域依赖,茂金属PP仍需韩国进口;区域供需错配,西北产能过剩却受限于外调成本。行业需通过技术升级,突破高端壁垒;开拓多元化进口市场如东南亚、中东等;西北产能东移进行区域再平衡以实现结构性优化。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别再错过下一波行情!国泰海通眼中的2025“十倍股”摇篮在哪里?
2025-09-01 11:19
-
速看:9月重磅政策密集落地,1日正式执行,影响你的生活
2025-09-01 11:19
-
速领:50+基金理财必备工具,效率直接拉满!
2025-09-01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