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突围!2025中国原油加工量承压下行驱动全产业链变革
发布时间:2025-6-26 13:37阅读:186
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将持续下行,行业结构性调整压力凸显。产能释放受阻、原料供应紧张、下游需求萎缩以及盈利空间收窄四重因素深度交织,共同驱动这一趋势。面对加工量下调,产业链上下游正经历深刻重塑:上游调整进口策略、中游加速炼化一体化转型、下游成品油市场格局生变并催生高端化工机遇。
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将延续下滑态势,经生产预测模型测算,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或将下探至7.28亿吨,三类情景预测结果均显示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这一趋势背后,产能释放受阻、原料供应紧张、下游需求萎缩与盈利空间收窄四大因素相互交织,共同重塑原油加工行业格局。
一、四重因素共同导致原油加工量减少
1、主营炼厂进展受阻,产能释放受限
新项目延期,产能增量预期落空。华东某炼化企业项目原计划2025年初投产,但1月由于个别装置启动出现意外阻力,拖累常减压装置启动日期搁浅,投产时间推迟至年中。该项目6月份如期启动,为全国年加工能力增长1100万吨,投产延期最终导致了单厂产能缺口,另外对主营单位的年度扩能计划造成额外变化。
炼厂搬迁,阶段性产能“空窗期”。2025年7月初起,大连石化(年加工能力2050万吨)启动搬迁至长兴岛的计划,搬迁周期预计持续18-24个月。在此期间,旧装置停产拆除与新址调试将同步推进,预计造成约1000万吨/年的产能阶段性闲置。2022年该炼厂全系列常减压正常生产,2023年、2024年分别淘汰一套装置后仅保留1000万吨/年常减压产能,2025年7月开始的搬迁期内产能利用率将完全归零,相当于全国原油加工量每年减少约1537万吨(按该企业原产能2050万吨/年的75%缺口测算)。
低效产能退出,有效加工能力净缩减。中化旗下中小型炼厂因内外部各种原因被无限期关停,合计退出产能约1700万吨/年。这类炼厂虽单厂规模较小,但分布于加工集中区域,其关停导致区域内原料调配难度上升。以山东地炼为例,2024年关停炼厂占当地总产能的11%,虽然产能目前处于关停未拆除状态,未来是否可重新启用尚不可知,但目前直接导致区域加工量同比下降11%,进而拉低全国加工量增速约0.5个百分点。
2、原料供应受限,低价资源获取难度大
国际原油:低价资源获取难度陡增:2025年中东局势动荡加剧,叠加美国对伊朗、委内瑞拉的制裁持续,该地区原油出口量减少,中国炼厂可采购的低价原油资源减少。
进口渠道收缩:制裁导致“断供”风险:部分独立炼厂低价油源供应紧张,采购成本上涨。部分炼厂受到制裁限制,在原油进口环节遭遇“卡脖子”难题。原定产区进口原油无法到港,原料供应渠道变窄,产能被迫闲置或降负荷,直接导致原油加工量下滑。
3、下游需求萎缩:新能源替代与经济转型双重冲击
成品油消费:新能源汽车“虹吸效应”显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模型推测得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对汽油消费量造成的替代量预估值在3458万吨,消费替代占比有望扩大至18.18%,相当于2024年全国汽油需求的21%。传统汽油车自2020年销量开始同比减少,到2025年或连续六年下滑,2025年汽油消费量预计降至1.49亿吨,相比去年同期降幅8.2%。柴油需求亦受“公转铁”政策影响,柴油消费领域中交通物流占比或有所下降,2025年柴油消费量预计同比下降8.9%至1.75亿吨。
宏观经济转型:工业用油需求增长乏力。2025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同比下降10.7%,预计全年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均将呈下滑之势,拖累柴油消费领域工程机械用油需求。同时,“双碳”目标下,钢铁、水泥等行业能效提升,该类行业柴油需求进一步萎缩。
能源替代加速:“双轮驱动”挤压市场空间。2025年交通领域“双轮替代”(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规模持续扩大,以LNG重卡为例,2025年LNG以及新能源重卡对柴油消费替代累计消费量预估值为4382万吨,消费替代占比有望扩大至19.29%。
4、盈利空间收窄:炼厂主动“以价换量”难持续
多情景盈利预测:从“微降”到“暴跌”。乐观情景下,2025年炼厂原油加工量从2024年的7.38亿吨/年降至7.28亿吨/年,同比下跌1.4%,主因原油价格波动与产品售价承压;中性情境下,国内炼厂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放缓”特征,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7.2亿吨,同比下降2.48%;悲观情景下,若国际油价维持在90-100美元/桶且成品油需求继续下降,原油加工量将下挫至7.09亿吨,同比下降3.93%。盈利预期恶化直接导致炼厂调整加工策略,当吨油利润低于100元甚至亏损时,炼厂主动降负荷意愿增强。
成本-价格倒挂:加工越多亏损越大。2025年国内理论吨油利润较去年增长,但实际生产场景中企业盈利能力欠佳,生产端低价资源紧张成本增长,需求不畅负反馈给生产端,使得利润值理论优于实际。这种局面迫使炼厂采取“以销定产”策略,优先保障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常规油品加工量进一步压缩。
二、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下调驱动产业链变革
1、上游:原油进口与勘探开发策略调整
原油进口影响:原油加工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进口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速度将放缓,甚至可能出现下降。这种变化促使进口企业优化采购策略,例如寻找价格更低的来源、增加长期合作协议以确保供应稳定性,以及调整进口渠道以降低成本。
勘探开发调整:尽管加工需求减少可能导致新油田开发进度放缓,但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内勘探开发企业仍会加大对页岩油、深海石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投入。这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能力。
2、中游:炼厂转型与产品结构优化
炼油企业正加速向“炼化一体化3.0”模式转型。以镇海炼化为例,其规划的百万吨级乙烯-芳烃联合装置投产后,化工产品产值占比将从42%提升至58%。面对加工量下滑和利润压力,炼厂需要优化产品结构,减少成品油产量,增加化工原料的生产比例。根据《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到2025年,全国化工轻油收率目标提升至28%,预计到2025年,化工轻油产量将达到2.05亿吨。炼厂通过建设蒸汽裂解-催化重整-加氢裂化一体化装置,将石脑油转化效率提高15%,同时开发高附加值的茂金属聚乙烯、EVA光伏料等产品,产品毛利率较传统油品提升2-3倍。
3、下游:成品油市场格局重塑与化工产业机遇
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态势加剧,鉴于此企业炼化转型提速,传统油品收率降低成为必然趋势。终端市场加速转型,中石化计划将2000座加油站升级为“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配套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和换电站。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民营加油站数量将从2020年的5.4万座缩减至4.2万座,壳牌、道达尔等外资品牌通过特许经营模式扩大市场份额。价格竞争方面,批零价差缩小至500-600元/吨,倒逼企业通过优化物流配送、开展非油品业务(如便利店、汽车服务)提升盈利水平。
炼厂向化工转型释放大量基础原料,化工产品向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下游产业迎来爆发期:在塑料领域,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突破200万吨,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LA(聚乳酸)等产品需求年增速超30%;橡胶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性能轮胎用丁基橡胶需求增长25%;化纤行业中,差别化纤维占比提升至65%,功能性聚酯纤维、聚酰胺66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长显著。产业链延伸方面,炼化企业与下游化工园区建立“隔墙供应”模式,降低原料运输成本30%-40%。
三、行业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应对策略:炼油行业需要积极应对加工量下调的趋势。炼厂应加强市场研判,建立灵活的生产调节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工负荷。同时,炼厂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炼油工艺和环保技术,提升绿色竞争力。此外,炼厂还应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未来展望:尽管2025年下半年中国原油加工量面临下调压力,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新能源产业的成熟以及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的推进,炼油行业将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和化工产品支持。
四、结语
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下滑是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其影响贯穿产业链上下游。尽管短期内行业面临产能调整、需求萎缩等挑战,但通过产业链协同转型、技术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有望构建起安全可控、高效绿色、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要在国泰海通购买ETF基金,请问有哪些推荐的理财产品吗?
2025-09-22 15:03
-
证券交易费用都有哪些?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2025-09-22 15:03
-
【基本面】宏观面分析、行业面分析、公司面分析,分别看什么?
2025-09-22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