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大赚的量化大厂突遭业绩下滑,引发行业猜测
发布时间:2024-1-10 14:57阅读:122
近期,市场上有消息透露,一家位于上海的量化私募巨头,管理资产规模近200亿元人民币,其部分产品在2024年初遭遇了显著的业绩下滑。据悉,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该私募的部分产品净值大幅下跌了6%,这在量化投资领域实属罕见。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相关指数表现平稳,该私募的产品却出现了剧烈波动。市场人士分析,这种异常表现可能是由于策略失效、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的冲击,或其他未知因素。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家私募机构的CTA(商品期货策略)自2023年末以来就出现了异常。数据显示,从2023年12月中旬至年底,该策略的产品净值大幅下跌近12个百分点,而同期商品指数却实现了正收益。
据业内人士透露,该私募机构已经与其合作伙伴进行了紧急沟通,解释了净值回撤的原因,并将其归咎于量化模型。其中一个解释是,由于海外地缘政治事件的冲击,特别是欧线集运期货的剧烈波动,对量化模型的稳健性提出了挑战。另一个原因是,模型预测到了市场的空头趋势,但实际情况超出了模型的预期,导致了较大的回撤。
与此同时,市场上有猜测称,该私募可能参与了针对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做空操作,这可能是导致其业绩突然反转的原因。如果这一猜测属实,这将是内地私募机构首次涉足这一新的航运期货品种。
对于如何规避此类“黑天鹅”事件,业内意见不一。有观点认为,量化机构应当对其做空策略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在发现风险时及时干预。也有声音提醒,参与期货新品种投资时,量化私募应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出现被多头力量“逼空”的局面。此外,市场人士也在探讨,量化对冲机构在实施做空策略时,为何没有相应的风险对冲措施,这是否涉及到了过度的市场“押注”。
总而言之,虽然这家私募机构的遭遇可能是特例,但它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量化投资者在策略实施和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保持警惕和灵活应对。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