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子公司面临转型挑战,期货市场迎来持仓返还政策调整
发布时间:2024-1-10 14:47阅读:1146
大商所和郑商所近日发布了关于2024年手续费减收政策的明确规定,其中包括持仓返还比例和计算标准的界定。根据新政策,同一交易日、同一合约上的双向持仓、做市商持仓和关联账户持仓等将不参与基数核算。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对风险管理行业的创新方向的讨论。
在过去的三年中,国内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期现套利、基差交易、仓单融资、持仓返还和“保险+期货”等领域。据业内人士估计,2023年大部分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一半以上营收来自持仓返还。
持仓返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升非主力合约的交易连续性,并为实体企业在近月合约上的套期保值提供流动性。因此,一些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交易所的持仓返还业务,直到这一政策出台。 新政策的出台导致部分期货合约的持仓量大幅下降。例如,螺纹钢2403合约的持仓总量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6.3万手,而昨日的持仓量下降至39.3万手,下降幅度为40.7%。豆粕2407合约的情况也类似,持仓总量从48.1万手下降至29.3万手,下降幅度为39%。
新的持仓返还政策规定锁仓位不再参与持仓返还,相当于取消了许多风险管理子公司的返还收入。因此,大量资金开始撤出市场,导致了上述“集中逃离”的现象。
有市场人士表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在根本性改革持续三年的持仓返还政策方面,大商所和郑商所走在了改革的前沿。 风险管理子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风险管理业务将更多地聚焦传统业务,如期现套利、基差交易等。回归主业是大势所趋。 然而,对于一些以持仓返还为主的期货公司子公司来说,可能面临着转型阵痛。目前已有数十家子公司暂停开展业务,加之一些业务效果不佳,转型过程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怎样进行期货市场风险管理?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有哪些?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功能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呢?
如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