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没有通缩,下半年也不会通缩!外汇市场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房贷提前还款大幅增加?央行最新回应
发布时间:2023-7-17 08:48阅读:325
今日国新办举行了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近期市场特别关注的通缩、汇率波动、存款利率下调、房地产等话题。
刘国强表示,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型。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回应近期汇率波动时,他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是没有偏离基本面,央行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冲击,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既不会没有定力,也不会太佛系。
谈及存款利率下调,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存款定期化、长期化推高银行负债成本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利率走势,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再次主动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这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并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谈及房地产,邹澜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下一步将继续为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创造有利金融环境。回应房贷提前还款大幅增加时,他表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01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
刘国强强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高质量发展要有坚定信心。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国际上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都需要时间,一般认为,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和居民收入、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内在发展潜力较强,市场预期也总体平稳,有效应对了外部环境变化。从长远趋势看,经济整体在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不断积累,这也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好时机。
刘国强指出,在外部经济高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的物价相对是比较平稳的。这几个月,我国的物价出现走低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通缩。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可能还会下行,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我们说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型。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02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会根据情况需要合理使用政策工具
针对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情况,刘国强回应称,汇率是中性的,不能任性操控,否则不但捞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害人害己。他指出,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从长期看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从短期看是测不准的。长短期综合起来看,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汇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可能升,也可能贬。但是往上、往下,都不会偏到哪里去。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次破“7”,然后又三次回到了“7”以内。本次“破7”2019年以来第四次,但是这几天已经开始明显回升。
“我国既是出口大国,又是进口大国,‘甘蔗没有两头甜’”刘国强强调,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机制是好的,要继续坚持。换句话说,汇率总体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坚决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刘国强分析,从当前看,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是没有偏离基本面,人民银行也已经综合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用一句俗话说,目前外汇市场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
“从宏观经济大盘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经济循环畅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运行将持续整体好转。从国际收支大盘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在2%左右的适度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近期,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继续保持净流入态势。从储备大盘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余额仍然稳居世界第一。而且这个余额是比较高的,超过了3万亿美元。”刘国强强调,有这“三个大盘”做支撑,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仍然会保持双向波动、动态均衡。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是政策目标,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刘国强指出,近年来,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既不会没有定力,也不会太佛系。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冲击,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至于说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样,我们会根据情况的需要合理使用,政策工具就是拿来用的,需要就用,不需要就不用,需要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要相机抉择。
03存款利率下调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2022年9月至2023点4月,银行进行了第一轮自主调整存款利率。
“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存款增加较快,市场利率继续降低,而存款定期化、长期化推高银行负债成本,银行净利差已收窄至1.7%附近。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利率走势,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再次主动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这反映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持续发挥作用,也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
邹澜还指出,此次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后,存款利率继续有所降低。这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并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在利率自律机制协调下,各类型银行有序调整存款利率,银行存款仍然保持增长,分布也保持基本稳定,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竞争秩序。
04房地产供求关系已深刻变化
“从负债来源结构看,近7成是个人预收房款和上下游企业垫款,金融负债占比大约为31%,其中银行贷款占比又不到一半。从银行房地产信贷结构看,房地产贷款余额一共是50多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接近40万亿元,绝大多数是购房自住的,依靠家庭收入按月偿还贷款,不良率长期在0.5%以下。”
“对于已售未按期完工交付楼盘的个人住房贷款,由于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会优先保障购房群众利益,这部分贷款可能面临一定风险,但占总量的比重非常低、风险可控。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万亿元左右,其中地产开发、保障房建设贷款余额大约6万亿元,还款有保障。开发企业承贷的大约是6-7万亿元,因为部分开发企业出现困难,不良率有所上升,但与银行贷款总量相比很小。”
在回应房地产开发商贷款需求时,邹澜表示,部分开发企业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资产端土地、在建工程、多元化经营资产无节制扩张,对应形成了高额负债。2021年下半年以来,金融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配合有关部门加大保交楼支持力度,保持房地产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推动行业风险出清。包括加大金融支持保交楼,稳定债券和股权等重点融资渠道,推动行业转型发展。
邹澜还表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企稳态势,但部分房企长期积累的风险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消化。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为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创造有利金融环境。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05房贷提前还款大幅增加 央行回应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今日上午出席国新办发布会表示,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对住房销售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统计数据显示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体还略微减少一点,这主要是因为理财收益率、房贷利率等价格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贷款的现象大幅增加。
邹澜表示,这种现象对住房需求并不构成影响,它是一个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尽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了0.45个百分点,但因为合同约定的加点幅度在合同期限内是固定不变的,前些年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仍然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与提前还款大幅增加有比较大的关系。提前还款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也有一定的影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邹澜介绍,99%的房贷是选择浮动利率机制,就是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基准,签合同的时候选择一个加点,根据当时发放时的市场供需关系商定加点幅度。加点部分在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比如贷20年、30年,在这20年、30年内合同都是有约束效力的,加点是不变的。作为基准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我们每次都公布一个报价,有时候会上行,有时候会下行。去年以来,实际上累计下行了45个基点,相应的,根据合同约定,贷款利率也自动下来0.45个百分点,但是那个加点还是不变,所以大家都反映,早几年的贷款利率跟新发放的比高了很多,原因就在这儿。
此外,提前还款的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还有理财收益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理财打破了刚兑,去年年底甚至有一些破净的现象,大家觉得不合算,所以做了一些资产配置调整。“存款是增加的,尤其是定期存款增加比较多,每个居民家庭都会权衡,选择提前还款的量还比较大。尽管信贷投放保持了更大力度的支持,但反映在余额上还相对比较少。”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债券基金收益排行榜,谁是最强“蛋王”?
2025-03-17 16:35
-
315 黑天鹅突袭!这些股票开盘跌停,你的持仓中招了吗?
2025-03-17 16:35
-
华为海思概念股逆势涨停!这把科技火苗,散户该不该追?
2025-03-17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