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记 31】汤臣倍健的接刀指南
发布时间:2021-10-11 11:31阅读:299
汤臣倍健是我一直想买的票,但一直又没有找到好的买点。
那么跌出来,对我就是机会。
公司9月30日的公告称,三季度近利润从去年的5亿下降到今年的2.5亿左右,几乎腰斩。
这算是一个雷了。因为公司的半年报还是营收同比+34%,净利润同比+42%。
从公司的解释来看,一块大头是扣非损益上亏了3500万,但主要还是三季度线下销售乏力和成本费用增加。具体要等报告出来才清楚。
短期的不及预期并没有改变公司的长期价值。
公司长期的投资价值在于其在膳食补充剂(VDS)市场的龙头地位和中国VDS市场的潜在增速。
当前中国VDS市场中CR5分别为汤臣倍健 10%、无限极 6%、安利 6%、健合 4%、东阿阿胶 4%,合计为31%。整体高于日本 29%和美国 19%,低于澳洲 55%的水平。这里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进入门槛的区别。澳洲是全球进入门槛最严格的的国家,按照药品来监管。美国和日本都是按照食品监管。目前中国监管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较为严格。所以,中国CR5的份额应该是较为稳定。
汤臣倍健在未来经营能力上可能是会优于无极限和安利的。首先,是因为市场教育的门槛在降低,无极限和安利的直销模式更加适合保健品发展的初期。其次,目前线上销售的增速正在爆发,越来越多的产品会通过互联网的流量渠道变现,而且汤臣倍健在当前线上销售领域已经占到了先机,根据2020年天猫数据,他已经是行业第一。
中国VDS市场的增长潜力非常大。中国整个VDS市场相比于美国、日本的人均水平,还有6倍的发展空间。据欧睿数据显示,美国膳食营养补充剂渗透率达50%,日本渗透率达40%,中国仅为20%。美国膳食营养补充剂人均消费88.5美元,日本为82美元,中国仅为14.3美元。这个逻辑其实非常硬,只要中国的人均GDP继续增长,那么消费能力的提高必然就会带来保健品市场的发展。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汤臣倍健能否保持并持续突破市占率?未来造成行业扰动的因素有哪些?
汤臣倍健从2020年3月开始就启动了经销商裂变的计划。从我在网络上收集的资料看,裂变计划主要实现四个目标:1、让销售体系扁平化,削弱经销商对总部的议价能力;2、强化总部线上营销能力;3、推动公司打造大单品策略;4、适应未来商超渠道的变革。
公司将300家经销商裂变为1000家经销商,相当于每家经销商的市场份额削弱了1/3。目前,整个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6倍的空间,即便是原来的经销商,被削弱后依旧能有一倍的空间增长。从短期看,新经销商的空间被激活,老经销商的士气被削弱。老经销商大概率占据了原本地盘上最好做的区域,但推动力变小。新经销商的推动力很大,但铺货能力需要培育,市场拓展难度也相对大。所以,这个变革能否做好,管理层也说要看2-3年。
我们做个估计,假设老经销商300家,拿走了50的市场份额,每家平均0.17的市场份额。另外的700家拿走了剩下的50市场份额,每家平均0.07的市场份额。假如未来两年,老经销商市场份额(因为没动力推进),新经销商做到老经销商的市场份额(学习模仿),那么整体市场份额变为169。从原来的100增长了69%。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个假设,那么实际上就是营收的增速应该能够至少满足每年30%,基本上兑现管理层对公司整体营收增速的预期。
但通过这个假设,我们也能感觉到管理层如何激励经销商,如何管理各个经销商其实会非常困难。这个组织架构的短期调整希望不会带来管理费用的攀升,因为这种扁平化的推动应该是节约成本,让组织更加灵活的。
在品牌建设上,公司也面临更多的投入。公司为了打造大单品,除了固有单品的投入外,新的单品也要投入。比如公司在针对0-3岁婴幼儿的“天然博士”,那么公司可能就要针对母婴人群进行投入,这个时候公司的“轻然”产品其实也是重合的客群,但是可能针对点不同,就会存在二次投入。
营销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多投入,会导致选择次等资源。比如,与swisse相比,汤臣倍健的KOL选择上就是大量素人+腰部,而swisse会选择更多的上腰部。另外,在网文的推广上汤臣倍健也选择了较多水分的博主。
营销是个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事情,一个牌子坏了,可能让另外一个牌子也受损。所以,多品牌营销并不一定是好事。
如无意外,今年三季度可能营销费用就是激增,但是这个营销费用的收获期可能是四季度,因为国庆促销、双十一这两个大购物节都在四季度。所以,短线上操作,可以关注这轮下跌后,押注双十一的销量,而这块可以参考国庆的销量。
再说说公司的单品战略“4+2+1”,就是4个大单品,2个形象产品,1个明星产品。大单品就是要做到10亿以上销售额。
4大单品分别是健力多(骨科)、Life Space(益生菌)、健视佳(眼科)、健安适(肝脏)。我认识汤臣倍健主要就是他家的老年人补钙产品,我给家里老人买了很多,但也不知道这个健力多产品。我仔细翻了翻才知道,其实同一种商品,它在“汤臣倍健”主品牌和健力多单品品牌下都有。我上文提到的天然博士中有DHA藻油,主品牌也有,但是价格不同,我就没有细致比较了。从电商的商品标题看,汤臣倍健依旧要写在标题上。
所以,这个大单品的概念我本身是模糊的。说到底,大家还是买的汤臣倍健。不像宝洁旗下的单品,不说我都不知道是宝洁旗下的还是联合利华的。
目前的单品战略更像是给投资人花的饼,毕竟健力多实现了10亿销售额,那么另外三个也能实现。
相比于当前市场热门的褪黑素、葡萄籽等年轻人的朋克养生产品,这4大单品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后面两种。按理说,长期用眼的年轻人应该是眼科单品的大户,但是如果你看了电商的介绍,且并不认可成份的话,应该是没有购买欲望的。熬夜的年轻人也很多,但是他家的肝保健品就像是长期饮酒的中年领导一样油腻。这些单品的定位和营销上或许还有很多空间。
主要说一说Life Space,毕竟这是一个让汤臣倍健首次亏钱的项目。Life Space按照35亿的收购价格来说,并不算很贵,相比swisse当年87亿的收购价格,还算可以接受,但是绝对不算一个便宜的价格。Life Space是益生菌赛道的品牌,其实是直接进攻了swisse收购方健合集团的发家产品,合生元益生菌。Life Space也曾经是海外代购兴起的品牌,当年的swisse也是如此。汤臣倍健的这次收购,可能就是想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但收购后就遇到了新的《电子商务法》打击代购,也没赶上KOL便宜的时候。三年下来,Life Space的增长并没有复现swisse的增长曲线。而且合生元还是牢牢的把控着益生菌市场的龙头地位。
那么从结果来看,这场收购是非常昂贵的教训。近期,证监会还因为这次收购导致的商誉减值发布了警示函,也侧面印证了管理层在对政策解读和商业环境变化上存在短板。但是代购打击完了后,最坏的时候也过去了。
从公司要把Life Space要打造为第二个大单品来看,这笔业务可能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多水分。或许,只是生不逢时。
再说公司2个形象产品,蛋白粉和多维片。基本上是销售额的主力军。我也买他家的多维片,在认为维生素效果都一样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实惠,生产透明的厂家,是我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个产品销量大,所以,我估计这两个是公司认为可以作为品牌形象塑造的产品,培养客户购买其他产品。
1个明星产品是牛初乳钙片,我不太理解这块为什么是明星。
除了这些产品外,公司的储备SKU还算是丰富,许多中成药的批文也陆续拿下来了。这些中成药别看都是草,老年人的单价购买力还是比较惊人的。而且有口耳相传的力量。
公司另外一块线上营销也在推进,与京东、阿里等合作搞数字化。这块的数据是销售额全国第一。没什么大问题。就等双十一的数据吧。
总的来说,公司经营上有功有过,整体还算平稳,三季度大概率是营销费用激增,为四季度的大节日打基础(我的乐观假设)。如果三季度营销费用没有激增,那么可能海外销售出了问题,就要小心商誉了(我的悲观假设)。2大形象产品我比较看好,这将推升汤臣倍健这个主品牌。4大单品能不能打出来只能看数据,我个人不太看好。旗下还有天然博士、轻然等品牌应该推不动。
从交易角度看,再跌一点才有持有价值。如果双十一销售不好,那么还要跌更多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要在国泰海通购买ETF基金,请问有哪些推荐的理财产品吗?
2025-09-22 15:03
-
证券交易费用都有哪些?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2025-09-22 15:03
-
【基本面】宏观面分析、行业面分析、公司面分析,分别看什么?
2025-09-22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