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复星医药?难以成为卓越企业!
发布时间:2021-7-23 10:39阅读:197
也不废话,开门见山,我认为复星医药根本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因为它的发展模式、企业文化决定了它难以成为卓越企业。
今天看雪球复星医药的访谈,大谈特谈复星医药的好处、质疑沃森的mRNA,其实复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避而不谈。
1、就mRNA来说,自主研发优于合资模式
自主研发的沃森和艾博肯定是优于复星和BNT的合资模式的,中国已经不是70、80年代的中国,合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
其一是,目前国外老是讲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不肯转让技术、不认可市场换技术的模式,中国政府也改变了过去的想法了,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特斯拉就是例子;
其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合资模式即使存在技术转让,底层技术也拿不到、最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给你;
其三,当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研究竞争优势时提出了著名的国家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
未来自主创新肯定是大趋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础,中国正在逐渐进入创新驱动型国家,
逐步步入存量时代的中国,创新是唯一的出路,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这个道理,用新的先进的产业和技术替代原有的落后的产业和技术;
2、自主研发VS收购模式,要想通过收购来成长为超级药企,可能性不大
现在很多人认为一些超级药企,自主研发药物占比很小,拿这个例子来证明复星所谓的收购和研发双驱动模式的优越性,其实是大错特错,
其一,要想通过收购成为超级药企,这个不大可能。
也就是先后顺搞反了,如果是超级药企,可以收购一些项目,因为这些老牌药企有很多的现金剩余;
但是复星还不是超级药企,想通过收购项目成为超级药企,不可能会成功的,一是复星不像成熟药企,有超级多的现金流沉淀,没有那么多现金流;二是这个路径不符合常识、不可能行得通的,要不然谁还去搞研发;
其三,这些所谓的降低自主研发的药企正在走向没落,背后的原因正是使用收购取代了自主研发。
超级药企收购一些研发项目,确实可以增自身的增长潜力,因为这些超级药企基数很大了,边际改善很难,研发一款药物对其收入的增长贡献有限的,在资本市场所谓价值管理导向的引导下,看重年度收入,收购大型项目来实现业绩增长;
但是这种收购模式取代自主研发会降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企业引入歧路。
成熟药企要想通过收购来解决技术更新换代快的问题,这是走捷径,行不通的;唯有自身持续研发,反熵增、持续的更新换代才能真正保有活力和生命力,没有捷径可走的。
成立5年的莫得纳的市值超过百年历史的GSK,就是强有力的例证;
事实证明,真正革命性的技术和项目,你是根本买不来,也买不起,莫得纳1200亿美元市值,你靠什么买?复星的全部资金和资产都卖了,有多少钱?
可以通过资本运作购买一些常规项目、企业、产品,这个是可以的,最多能跟上时代、不被时代和技术变革淘汰,但是这样会造成你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有大作为,想通过收购成为卓越企业,没有任何可能。
3、复星模式决定了其难以成为卓越企业,没有长期投资价值
其一,复星的资本导向对自主研发的企业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斥和破坏性
企业自主研发需要做冷板凳,需要很多年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坚持研发,玩过资本的人是很难有这种精神的、很难认识到自主研发的价值,喜欢走捷径、喜欢赚快钱,最终难以成为卓越的企业。
其二,复星的模式是四处出击,难以在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以此次mRNA来说,复星医药是唯一一个不是疫苗企业,却挤破头往疫苗领域钻的药企,本来复星G不是医药起家,是半路出家,从而造成认为企业什么都可以做,也没有什么敬畏和能力圈边界的概念,这就是复星的致命缺陷,在医药领域是绝对不能这么玩的!
复星是今天看中这个项目,就出钱购买一点,明天看一个项目就再出钱购买一点,今天看CAT热,就去搞个CAT项目;明天看mRNA,就去搞个mRNA项目;试问,在哪个领域你能做到前三?最终的结局是没有什么领域你能成为王者,注定平庸,所以市场也不会给很高的估值的。
复星看起来产品线很强大,其实这种四处出击的策略是大忌。
当今专业化分工这么细的年代,只有深耕一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因为对手是在聚焦,而复星的做法则是散光,所以没有任何胜算的,注定只能是平庸企业
低佣股票开户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聚焦:中信证券保荐的水利工程领域科创板“潜力股”
2025-07-28 13:11
-
@你,炒港美股交税了吗?
2025-07-28 13:11
-
豪门百亿财产争夺战背后,信托到底是个啥?
2025-07-28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