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OF产品投资的个人浅见
发布时间:2021-6-10 14:01阅读:194
融 资 融 券 低至5.9%;支持 绕 标 比例一点五倍,支持融券
期权量大一块八一张;支持量化T+0交易(网格、算法交易;批量下单)
支持私募开户交易,送VIP独立交易通道
量化交易(ETF套利交易、期权期货套利交易、T0交易手写交易模型、多屏监控、大资金下单算法交易、自动拆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异常行情一键快速清仓、图形化F10)
分公司席位(隐藏龙虎榜资金流向)
金牌投顾组合平均年化80%;VIP客户群一对一服务
详情联系李经理:VX:19938295619 QQ:2732116741
热点资讯:
这一段时间有不少朋友在跟我交流选产品的经验,于是便想着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过往产品的投资经历,也聊聊自己对于产品市场的认识,对于FOF产品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个人是没有机构从业经验的。正好比我所有的投资知识,都是来源于书本和网络,以及个人的实践总结,实际上购买产品也是这么一个情况下,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最开始买产品的时候,我连夏普是什么都不知道,产品也买的很开心",人说久病成医,经过多年产品的踩坑也好,优选也好,包括个人认知的提升也好,慢慢的在产品筛选和认知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也许不如机构说的那么高大上,然而实际效果是不错的.
首先聊聊我们为什么要买权益产品,实际上,这几年随着老美的不断放水,全世界货币贬值是很明显的,而在货币贬值的同时,房地产市场严控不振、银行端口的理财收益不断下滑,信托方面也打破了刚兑,城投债的违约时有发生,这使得大部分人在抵御通胀方面的难度大大提高,间接也促进了权益市场的发展,大量资金流向一二级市场,公私募机构这几年都是大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的大趋势,好比城市化进程是过去十年的主题,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大繁荣,也带来了个人财富的机会,而资产证券化是中国后十年必经之路,也蕴含着许多机会.
再聊聊为什么我要买产品,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个人其实擅长的是指数期权衍生品,在过往的收益也不错,为什么我个人选择配置产品,其实居于两个原因:1、期权衍生品的流动性不足,策略容量不足,尽管这两年随着机构的进入,期权市场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是实际上我的策略容纳就是权利方200万以内,义务方千万左右的规模(一般没有升波大机会义务方做了意义不大),无论我在期权方面做出多少收益,对比资金规模来说,能增厚的不多,所以更多的资金用于优选产品,以增厚我整体的收益2,期权衍生品属于高弹性高风险的领域,实际上我个人是不建议大部分人参与的,高赔率的同时也伴随着归零的可能,我个人在高弹性里赚到的钱,配置产品以后细水长流,等于是固化了胜利,不断出金也使得自己的心态更平稳,对于整个衍生品的操作也更顺手.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应该买产品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用大数据来回答,根据2020年深交所发布的《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A股散户投资亏损率高达73.2%,很多人在潜意识里是不愿意相信这个数据的,而实际上在这个比例之外,仍然有很大比例的人虽然不亏损,也并没有太多的获利,只能说是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大部分人进入市场的初衷,我们不说是为了发财,起码也是为了财富增值保值而来,但是实际操作的结果是,尔,打不图赚钱图开心,赌狗的快乐你不懂么....也是醉了~
说到上面的话题不得不聊一下很多人买产品的心理预期,过去两年客观说是不折不扣的大牛市,或者说,对机构来说是这样的,不少产品都是年化几十,这也导致了很多人的心理预期很高,一方面,大部分人操盘是亏钱的,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低于4%的理财收益和7%-8%的信托风险,然而提到权益市场的时候,往往能听到以下的期望:“我的期望也不高,年化能有个20-30就行了”,嗯,去年的数据,我国基金行业自至今有4000多名公募基金经理管理过基金产品,目前在任的公募基金经理也接近2300位,十年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10%的目前在任的公募基金经理只有41位左右,实际上十年年化20以上的只有4人~所以说很多时候预期也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我个人对于收益预期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能够做到年化10%-15%,享受复利,就很知足了,10%十年2.59倍,15%十年就有4倍,这个时间区间遇到一波牛市的概率还挺大,于我个人而言是知足的,毕竟在过去两年已经享受过一波牛市了,起点都不同了.
选择发FOF,其实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本质上过去几年我做的就是FOF基金经理的事,管理自己的资金,优选各类产品,这次发产品最主要的也是希望能够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资产,毕竟作为机构还是有不少便利性,比如产品规模的上升,能够获得一些管理及提成费率上的优惠(当然我产品持有人是共享这些优惠的,计入净值的.只不过我本身是产品的第一投资人,获得的优惠也多),比如规模有一些的情况下,机构身份也比较方便约见产品实际管理人,很多时候个人投资者见到的往往是产品的营销总监,而我更愿意同实际管理人做面对面的沟通,有助于我更好的辨别管理人的实际管理水平,从而优选出更好的产品.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收益,不过知道FOF这个行业的人就知道,其实没多少,同样资金规模情况下,私募产品的收益大约是FOF产品收益的5-10倍,管理规模不过10个亿的情况下,讲实在的还不如自己日内赚得多,主要还是希望有规模后获得的便利,对自己的资产能够起到更好的减费增值,同时也给信任我的人以回报,事无不可对人言,大体上就是这么个情况.
对于公私募产品的选择,我以往的做法是:“长期跟踪,专业锚定,人品第一,综合复核,定性调整”,下面我来详细讲一讲:
1、长期跟踪:过去十年,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获取知识最方便的时代,同样的,各种投资流派,各种投资大神在网络上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在过往的投资过程中,最长做的就是长期跟踪,一方面出于初期自己学习认知,一方面出于投资小白对自己资金自我保护的那种心理(大家懂的),把大额资金交给一个陌生人去打理,怎么谨慎都不为过,毕竟这几年私募盛行,然而三五年前私募还是一个很边缘的群体,客观说即使是现在,依然是鱼龙混杂,筛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沧海拾贝更是难中之难.举一个过去几年我投资上最成功也是最长期的跟踪,就是大金链子 @梁宏 梁大师,我好像是14年就开始关注梁大师,他从美国回来,投资实业失败,转回投资这条正确的道路(差点被实业耽误的投资大师),我一路看着他经历15、16、17年,看着他的产品从2000多万做到10个亿,追踪研究他的策略,经过多年的跟踪,确定性高,从18年初开始重配他,也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必须说的是,我比较遗憾的是没有买梁大师第一批产品,没有成为第一批投资人,没有梁总的私人微信,如果是现在的我回到那个时候,我会直接投资,其实他发产品的时候我已经观测了很久,确定性很高,不过当时的认知和行为还是比较谨慎,大部分私募熬不过10个亿规模,民间派出身的梁总我确实谨慎了一下,在获得确定性的同时,也错过了前几年小规模的高爆发期,有得有失,如今梁总已经近300亿规模,是近年来市场耀眼的明星,看他起高楼,而今天下谁人不识君,感恩梁总帮我赚了套房~其实类似这样的跟踪我一直在进行,也选出了不少优秀的产品管理人,这一次发行FOF,在把自己的产品调入的同时,也打算调整结构,把我长期跟踪的产品管理人加入产品结构中.
2、专业锚定:过去几年,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对于市场的认知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不同流派的做法都有一定的涉猎,其实在初期找不到自己适合什么投资道路的时候,可不是什么流派都要去研究一遍么,什么分级基金、转债(我研究的时候才500亿规模市场,现在都快5000亿规模市场了)期权、量化、封基、套利、网下打新、价投、题材,我都研究了一圈,也算是行动派,都上手实操过,对各种策略的认知应该说还是高于普通投资人的.其实我最早投资私募的想法就是,人不需要精通所有领域,只需要在一个领域做到最好,而通过选择在每个领域里明显水平高于我的产品经理人,去帮我管理这部分资产,从而获得各种领域的一个相对高水平收益,获得一个大概率赢就好.
人的认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山下你觉得此山高,当你的水平提高的时候,你发现彼山更高,在初期我也踩过不少雷,有不少错误的认知,比如某些低风险策略,确实风险不高,但是收益确实也不高,个人投资者用这些策略增厚个人收益是可以的,但是付出成本的情况下,这种配置就不是优选,有些产品的投资人,言之凿凿,也确实有靓丽的业绩,但是随着认知提升,你会发现他有路径依赖,思维定式,成功有偶然性,最终泯然众人(好比过往在中建、融创上成名后发产品的一些人),看一个产品好坏,不是简单的看净值,也要锚定市场来看,好比我是18年最高点取钱配置大金链子,18整年也没赚钱,但是我们在市场里的人就知道是怎么一个情况,看看业绩曲线,分析一下他的持仓和回撤情况,自己就能坚定持有.
不同产品策略都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区间,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小年,我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去分析辨别,才能做好业绩归因.这也是国内大部分FOF经理所缺失的,因为我们国内还没有形成类似美国那种主动管理人的模式,管理FOF收益较低,优秀人才不愿意在这个岗位上,最终这部分人会去管理私募产品,而愿意接受这个收益留下的,往往认知水平不够,或者作为过渡,这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不匹配导致的,实际上如果不是出于管理自身资产,增厚资本收益的考量,我觉得我也不会选择这个方向,但是既然我有这个有利因素,我就希望能够做出点不同来,能做成主动管理人的模式.
3、人品第一.这些年看产品下来,对于做的不好的产品有一句总结:“无心害人能力不行,有心害人人心不足”,上万家私募产品,早两年500万就能设立,有很多人是分不清是自己能力还是市场大风吹来的,每一波大小牛市都会快速成立一堆产品,最后能留下来的没有多少,很多就成了僵尸产品。这是自我认知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些本身就是套路和人品问题.
可能是因为是实业出身,本质上我认为做人比做事要重要的多,在实业领域里面,能够做大做好做长久的企业都是诚信的,因为你可以欺骗别人一时,你不可能欺骗别人三五年,金融市场的诱惑太多,如果你选择的产品管理人人品有问题,那就是最大的问题.有些大家都听过的,比如老鼠仓用产品给关系人持仓拉升、用产品帮别人接货、老板和员工自有产品常胜不败之类的,还有那种一边用游资打板高杠杆策略,一边跟你普及自己是价投的,你以为你冒的风险是1,实际上你是用10的风险获得了1的收益,你还要对他感恩~行业很大,良莠不齐,并不是说行业内都是问题,也有很多人品非常好的优秀管理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出他们,选择他们的产品,少踩雷,多受益~
FOF层面有什么风险呢,最大的风险就是管理人利益不一致风险,有些公募FOF管理人,且不论个人选择产品的水平,很多时候产品选择的出发点就有问题,最常见的是只配置本系统的产品,等于是给本系统扩规模,不考虑产品好坏,这都属于合规的,更要命的是,有些明明有选择能力的,在产品里做猫腻,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曾经买过一个FOF,里面配置了几个底层产品,有两个顶级私募,一个平均水平的,这都符合逻辑,也说明他们的选择能力不差,然而我看到里面底层配置了百分20的某个产品,怎么说呢,假如市场平均值算5分,他给你配一个2分产品(不是选错,从过往以及各方面这个产品都不可能入选的)就是典型的利益输送,帮小产品冲规模,有没有台面底下的就不好说了.所以我在设立FOF产品的前提就是我会把我目前的产品分批赎回,全部放入自己管理的FOF中,本来这也是我的初衷,初期我应该是产品的最大投资人,也就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的问题,我和产品利益是一致的,做得不好我承担了最大损失,也就是只可能存在能力问题,没有其他问题.
4、综合复核:在行业内,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一个产品,不仅仅是看净值曲线,私下还要跟很多朋友交流,从侧面去了解很多相关的信息,包括跟管理人直接面谈,获得一个直观感受,这些都是基于产品管理能力以外的综合考核,很多时候,也能结合到业绩归因里去,比如某些产品某些时候跑的很差,但是管理人水平你以前确认没问题,有时候了解一下,可能是家务事,可能是公司内部利益拆分,可能是核心研究员跳槽自己发产品了.在调研的过程中,还会去了解很多细节,比如某些产品管理人个人的价值观,公司内部的人员结构,利益分配能不能留得住人,有没有进一步研发的能力,在了解这些因素以后,你需要对手里的产品做分析,这些情况对该产品的后续影响大不大,是否需要继续持有,是否需要调整.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事,毕竟每一家产品都是在变动中,张家娶了了新媳妇,李家闹着要拆分,孙悟空带走了金箍棒,二师兄只想躺规模,这些都是需要动态去跟进复核.
5、定性调整:定性调整其实才是属于最不好定性的部分,因为定性有好几层意思,这也是我这阶段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周期定性,这一块我做的还可以,比如18年大周期底部重配产品,相对阶段底部分批增持,都可以理解为是周期定性的一部分.
(2)全市场定性,我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在自己的判断逻辑下,给全年市场做个定性,以选择相对产品,比如大年增配股多产品,相对小年增配债类权益或者商品CTA,这样的做法会不会更平滑,最终的收益能否提高,这一阶段实际上我是接触不少非股多的产品,也是希望能做出一些跨市场或者说降低相关性的配置,尽量在保持产品收益的情况下,降低风险敞口.
(3)产品周期定性.通过对不同产品管理人状态的跟踪,以及产品规模,对产品的定性是动态调整的,比如初创期,爆发期,稳定期,降速期,产品经理人自我提升的速度也是可以定性的,在不同定性下,对产品配置比例进行调整,在产品收益稳定平衡的基础上,慢慢挖掘新产品管理人,获得爆发期的相对收益,这一块我一直在做,也是这次产品中要重点进行的调结构.
(4)持仓集中度定性,分散还是集中,这跟个股其实一个逻辑,你是重仓好股获得相对收益,还是相对分散以降低风险,从我个人的风险偏好,还是会趋向于有限集中,相对分散,毕竟对大资金来说,稳定获利比快速爆发的需求更高一些,可能随着我的认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后会慢慢进入到相对集中,有限分散,但这是后话了
好了,周末的早晨,洋洋洒洒写了一堆,也算是对自己投资产品的体系做了一个梳理,自己也有不少的收获,以上是我个人对于FOF的一些浅见,希望大家多多指正,谢谢!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FOF基金主要投资什么?
本身是FOF基金可以投资别的FOF吗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7 09:42
-
选理财产品时,究竟怎么看收益率?
2025-11-17 09:42
-
11月最新REITs基金一览表出炉(内含基金代码+购买指南)
2025-11-17 09:42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