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相逢(中)
发布时间:2021-6-8 09:17阅读:190
继续答题
问题2
周期下行,是不是应该回避?
上期聊的是信用踩踏,因为不聊信用问题,我们没办法解释现在猪价下跌到底是不是猪周期。
传统猪周期是基于产业各养猪模式成本差异不大下,产业信用稳定,正常生产秩序不被打破,供需被突发事件扰动后,产生猪价波动形成的猪价周期。
这次算不算猪周期很难定性,因为这次非洲猪瘟对产业扰动过于大,造成了产业内经营成本差异巨大,价格层级过多。极端产业环境产生极端价格大幅波动。过大的猪价波动,让本不太起作用的信用问题,这次对产业影响深度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所以,这次周期与其说是供需下的周期,不如说是信用周期。
所以,高成本、高杠杆经营当然越早回避越好。信用踩踏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和2015年的股灾一样,猪灾肯定不是传统熊市的样子。
正所谓曾经多暴利,就能再暴力回吐回去,甚至吐的要你命。
问题3:
是不是猪瘟影响没那么大,产能恢复了?
观察非洲猪瘟影响的角度很多,当猪价低位时,生产收益很低又冒被飞的风险,当然没人愿意生产。但是当猪价很高,高收益诱惑一定会让经营者敢于冒更大的风险。
非洲猪瘟一直在,而且破坏力越来越大,只是高猪价让高成本产能增多。
所以产能恢复并不是猪肉多少来衡量,而是养猪成本是否恢复到常态来衡量。现在看似猪多了,随着猪价下跌去产能的速度是超出想象的快,亏损幅度远超传统猪周期一头两三百水平,亏损幅度放大了数倍。一年亏的钱相当于传统亏损周期几年的量。
现在看,真正意义上的产能不仅没有恢复,而且是产能更难恢复了。因为这两年上的产能大部分是专业育肥的无效或者低效产能,随着猪价下跌,信用收紧,债务负担让产能快速烂尾,难以持续经营。
没有什么出清方式比财务出清,失去信用出清更彻底的出清方式。这远比猪瘟带来的出清更为彻底。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产能恢复。
问题4:
是不是能繁效率提升了,成本就会降下来?
能繁成本和效率决定仔猪成本,仔猪决定育肥成本,这个逻辑没错。
但是这是小规模农户,在没有管理,人工、财务费用,建设成本等公司规模生产条件下的理想状态。所谓规模不经济,就是小规模生产受干扰因素少的原因。
对于上规模,特别是集团化规模,能繁效率从来不是单一降成本因素,甚至不是决定性因素。
举一个例子:
比如公司➕农户模式,两年多来其协调难度以被证明很难降成本。
很多公司自称自繁自养,其实很多是租赁猪场的自繁自养。这也是最近两年新生的经营模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可能还不如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租赁的多数是几千头规模的猪场,派自己的养殖人员进去。这就存在了两个问题,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责权定性模糊问题。以及如何监管问题。
100万头租赁产能,基本需要200个以上的猪场,散落在各地。不说如何配套饲料等物资的运输成本多高,监管成本更高。
一个场几个人,场长权力很大。场长组织兄弟几个开个会,在生产出的仔猪数上少报几十头,一头母猪少报生产一头就够了。然后用公司的栏,吃公司提供的料,死了报公司,活着算兄弟几个的。育肥后单独出售,兄弟几个分之。
天高皇帝远,监管是最大的问题。摄像头拍不到的地方,热火朝天。
工资高低无所谓,主要是热爱无成本养猪。
养猪总有死淘率,还有的租赁猪场,死了一头猪,今天拍一张照片上传,明天把这头猪翻过来再拍一张照片,一头猪能死两次。
猪养死太多,眼看着工资奖金都泡汤,大家一商量,集体辞职走人,这一场猪谁来接,如何让接手员工得到该有的绩效。
这也叫自繁自养。
和十万头以上,上百员工,监管考核措施很容易到位。员工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后动歪脑筋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公司规模化养猪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假如无法完成高效的流程化管理体系,就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再好的能繁效率也是枉然。
规模化不代表摆脱了传统模式养殖,甚至是最糟的传统养殖模式。
所以,现在很多感慨的声音多起来。
很多员工猪养少时做的挺好,等管的人多了,猪养多了怎么能力就不够了。
让他们都下场,以前养猪养的好管理人员再下去养猪。
我们正在退租租赁猪场。
所以,能繁效率只是成本的一方面,并不决定解决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甚至是不最重要的问题。
先写到这吧,一写就多,看来上中下三篇怕写不完。不行下写完后再写个续,咱们慢慢聊,很多概念性的,需要定性的东西很多,这些不啰嗦,就没办法形成最后的资本逻辑。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保险理财那么靠谱,为什么还有人不相信?
为什么基金规模与份额不相等?有人知道吗?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