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指标”为何失效?
发布时间:2021-4-18 20:49阅读:573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过去聊过不止一次,但最近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加上最近不少媒体也在炒作这个指标,所以我们今天再说一说。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巴菲特指标”,这个指标是巴菲特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指标以美股总市值与美国GDP做比值,得出一个比例来衡量市场的泡沫程度。根据该理论,当这个比例在70%-80%区间时,市场估值在合理状态,而在这个比例偏高时就说明市场有泡沫。
那么现在这个指标是多少呢?答案是196%。
图片
这样一个接近200%的数字,是标准上限得到2.5倍,是不是感觉到泡沫大到可怕?
先别紧张,我们今天聊聊这个指标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低利率时代越来越失效。简单来说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中的任何一条都非常重要:
(1)经济全球化
(2)低利率
(3)海外公司赴美上市
(4)非上市公司业务的上市效应
我们先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让我们这个世界变了,也让投资的逻辑变了。伴随经济全球化,美国上市公司的营收也在全球化,以苹果为例,从供给端的产业链到需求端的全体消费者,它早已经跳出美国国内的限制。其他美股巨头也类似:谷歌和脸书收取全球投放者的广告费、微软收获全球用户的软件和云计算费用、VISA和Mastercard在全世界几乎每一笔信用卡消费中抽取手续费、沃尔玛和COSTCO在世界越来越多城市开设分店,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头部公司营收都靠美国吗?并不是,苹果在美国的营收很早就不再大幅增长了,大中华区也开始放缓,下一步苹果可能要在印度和东南亚发力,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它让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有着一波接着一波的增长空间。
所以说美股市值/美国GDP这个指标不断创出新高,体现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企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强的竞争力。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未来什么时候欧洲、亚洲、非洲都自己搞出可以把美国谷歌、脸书、英伟达、沃尔玛、可口可乐等等跨国公司都挤出市场的同类公司,那这些美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营收自然会大打折扣,最终退守美国国内,那个时候美股市值/美国GDP看上去自然就会更加合理,但当这一幕发生时,恰好说明这些公司的竞争力已经不在了,很可能反而不值得投资了。
图片
联邦基金利率 1980-2021
它过去四十年来在波动中下降,对应巴菲特指标过去四十年在波动中上升
再看低利率,几十年来无风险利率不断下降,这让股票拥有更高的估值。这是一个常识,利率如果够高,投资者直接选择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会去冒着波动的风险投资股票。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经过两次大幅降息后的利率仅为0%-0.25%,回到历史最低水平;在巴菲特叱咤风云的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大多数时候的利率都在5%以上,甚至常常达到10%以上。所以今天市场的估值高于上世纪大多数时期,从利率看是说得通的,不高反而才有问题。
第三是海外公司赴美上市。带动美股繁荣的不仅仅是美国公司,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司,来自中国的公司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者。阿里巴巴和台积电当前的市值都在6000亿美元以上,加起来1.25万亿美元,这大概是美国GDP的6%,而这只不过是两家公司的市值而已,其他的如拼多多、京东、网易等等中国公司和无数海外公司也在给美国股市增加市值。
第四点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聊过的一点,那就是很多过去中小型私营企业的业务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逐渐头部化或者被头部互联网公司吸收,最终反映到上市公司市值上去了,而他们自己在过去大都不是上市公司。这也是新经济抢夺传统行业蛋糕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佐证。
巴菲特指标中,分母部分的总市值是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那美国就只有这些公司吗?当然不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多数公司都是没有上市的,他们大都是中小型公司,也许是一个小地方的商场、一个城市范围内的广告公司。举个最好理解的例子,亚马逊正在抢夺线下的商业、谷歌和脸书开始抢夺全球范围内一切广告资源、云服务的普及让一些服务器公司没有了发展空间。这些小的线下商业、广告公司、服务器安装或一切可能被互联网替代的中小型企业的蛋糕都被那些更强大的上市公司给吃掉了,过去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们也转型走互联网路线,或被这些科技巨头招募过去了。因此过去没有体现在市值里的很大一部分没有上市的公司价值如今并到了上市公司中去,最终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值更大。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早就发现了这些变化,所以他近些年也抛弃了这个市值/GDP的标准。从行动上看,巴菲特开始大举建仓苹果时(2016年上半年),美股总市值/美国GDP的比例也高达120%,远超之前所说的70-80%的区间,当时有关股市泡沫和新一轮科技泡沫的声音不比今天少,但苹果最终成为伯克希尔最成功的投资,短短几年时间就超过可口可乐,成为巴菲特赚钱最多的股票,伯克希尔多次买入苹果,平均持仓成本价是149美元/股,现在苹果的股价相当于1:4拆股前的500美元,巴菲特在苹果公司上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我们还是刻舟求剑,静态地使用这个标准,意味着美国股票的估值只能给到现在的大概三分之一,平均一下就是每家公司都打个3.3折,那苹果的估值(市盈率)将会只有11倍(现在33倍)、微软的估值将会只有12倍(现在36倍)、谷歌的估值将会只有12倍(现在36倍),脸书的估值将会只有10倍(现在30倍),你觉得这些科技公司,结合他们的护城河、创新力、成长性,现在的估值和全球其他同类公司相比是高还是低?如果再降低三分之二到十倍上下,世界上有可能出现这么便宜的优质资产吗?
投资不能刻舟求剑,如果想看美股/美国GDP的比例回到70%-80%的水平,我们这辈子恐怕也等不到。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巴菲特指标”,这个指标是巴菲特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指标以美股总市值与美国GDP做比值,得出一个比例来衡量市场的泡沫程度。根据该理论,当这个比例在70%-80%区间时,市场估值在合理状态,而在这个比例偏高时就说明市场有泡沫。
那么现在这个指标是多少呢?答案是196%。
图片
这样一个接近200%的数字,是标准上限得到2.5倍,是不是感觉到泡沫大到可怕?
先别紧张,我们今天聊聊这个指标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低利率时代越来越失效。简单来说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中的任何一条都非常重要:
(1)经济全球化
(2)低利率
(3)海外公司赴美上市
(4)非上市公司业务的上市效应
我们先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让我们这个世界变了,也让投资的逻辑变了。伴随经济全球化,美国上市公司的营收也在全球化,以苹果为例,从供给端的产业链到需求端的全体消费者,它早已经跳出美国国内的限制。其他美股巨头也类似:谷歌和脸书收取全球投放者的广告费、微软收获全球用户的软件和云计算费用、VISA和Mastercard在全世界几乎每一笔信用卡消费中抽取手续费、沃尔玛和COSTCO在世界越来越多城市开设分店,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头部公司营收都靠美国吗?并不是,苹果在美国的营收很早就不再大幅增长了,大中华区也开始放缓,下一步苹果可能要在印度和东南亚发力,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它让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有着一波接着一波的增长空间。
所以说美股市值/美国GDP这个指标不断创出新高,体现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企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强的竞争力。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未来什么时候欧洲、亚洲、非洲都自己搞出可以把美国谷歌、脸书、英伟达、沃尔玛、可口可乐等等跨国公司都挤出市场的同类公司,那这些美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营收自然会大打折扣,最终退守美国国内,那个时候美股市值/美国GDP看上去自然就会更加合理,但当这一幕发生时,恰好说明这些公司的竞争力已经不在了,很可能反而不值得投资了。
图片
联邦基金利率 1980-2021
它过去四十年来在波动中下降,对应巴菲特指标过去四十年在波动中上升
再看低利率,几十年来无风险利率不断下降,这让股票拥有更高的估值。这是一个常识,利率如果够高,投资者直接选择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会去冒着波动的风险投资股票。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经过两次大幅降息后的利率仅为0%-0.25%,回到历史最低水平;在巴菲特叱咤风云的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大多数时候的利率都在5%以上,甚至常常达到10%以上。所以今天市场的估值高于上世纪大多数时期,从利率看是说得通的,不高反而才有问题。
第三是海外公司赴美上市。带动美股繁荣的不仅仅是美国公司,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司,来自中国的公司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者。阿里巴巴和台积电当前的市值都在6000亿美元以上,加起来1.25万亿美元,这大概是美国GDP的6%,而这只不过是两家公司的市值而已,其他的如拼多多、京东、网易等等中国公司和无数海外公司也在给美国股市增加市值。
第四点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聊过的一点,那就是很多过去中小型私营企业的业务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逐渐头部化或者被头部互联网公司吸收,最终反映到上市公司市值上去了,而他们自己在过去大都不是上市公司。这也是新经济抢夺传统行业蛋糕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佐证。
巴菲特指标中,分母部分的总市值是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那美国就只有这些公司吗?当然不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多数公司都是没有上市的,他们大都是中小型公司,也许是一个小地方的商场、一个城市范围内的广告公司。举个最好理解的例子,亚马逊正在抢夺线下的商业、谷歌和脸书开始抢夺全球范围内一切广告资源、云服务的普及让一些服务器公司没有了发展空间。这些小的线下商业、广告公司、服务器安装或一切可能被互联网替代的中小型企业的蛋糕都被那些更强大的上市公司给吃掉了,过去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们也转型走互联网路线,或被这些科技巨头招募过去了。因此过去没有体现在市值里的很大一部分没有上市的公司价值如今并到了上市公司中去,最终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值更大。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早就发现了这些变化,所以他近些年也抛弃了这个市值/GDP的标准。从行动上看,巴菲特开始大举建仓苹果时(2016年上半年),美股总市值/美国GDP的比例也高达120%,远超之前所说的70-80%的区间,当时有关股市泡沫和新一轮科技泡沫的声音不比今天少,但苹果最终成为伯克希尔最成功的投资,短短几年时间就超过可口可乐,成为巴菲特赚钱最多的股票,伯克希尔多次买入苹果,平均持仓成本价是149美元/股,现在苹果的股价相当于1:4拆股前的500美元,巴菲特在苹果公司上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我们还是刻舟求剑,静态地使用这个标准,意味着美国股票的估值只能给到现在的大概三分之一,平均一下就是每家公司都打个3.3折,那苹果的估值(市盈率)将会只有11倍(现在33倍)、微软的估值将会只有12倍(现在36倍)、谷歌的估值将会只有12倍(现在36倍),脸书的估值将会只有10倍(现在30倍),你觉得这些科技公司,结合他们的护城河、创新力、成长性,现在的估值和全球其他同类公司相比是高还是低?如果再降低三分之二到十倍上下,世界上有可能出现这么便宜的优质资产吗?
投资不能刻舟求剑,如果想看美股/美国GDP的比例回到70%-80%的水平,我们这辈子恐怕也等不到。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有什么关于巴菲特的好书?
您好,可以看看他写的书,百度一搜就出来了
巴菲特炒股出现过什么重大失误?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肯定是有的呃,但是及时止损了
巴菲特是怎么成为股神的?
您好,一点一点积累为股神的,希望能帮到您
巴菲特曾经买过的股票有哪些?
你好,巴菲特都是价值投资的,在说他很少买A股的
惊呆!“恐怖数据”再现低迷!“巴菲特指标”升至危险区域
工信部:着力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 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下半年,将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在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公交、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置换,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制造业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交所关于发布中证隐含评级信用债指数系列等11条指数的公告为进一步丰富...
巴菲特指数是什么
一、巴菲特指数的核心定义与计算方式1. 基本概念巴菲特指数,又称“资产证券化率”,是由沃伦·巴菲特提出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股市整体估值水平。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股市总市值与国家经济总量的比值,反映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关系。2. 计算公式- 标准公式:资产证券化率 = 股票市场总市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实际应用:因GNP与GDP统计差异较小,常用GDP替代,即 资产证券化率 = 股市总市值 ÷ 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一国境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 GNP(现称GNI):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一国国民的初次分...
TA的文章
全部>
TA的回答
全部>
优选券商
更多>
热点推荐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