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分析——周期理论
发布时间:2021-4-9 13:42阅读:331
股票、两融、期货、期权、量化交易
低佣开户、服务专业、两融利率量大5.99%
债券包销(承销费低)、IPO、债券融资、定增、股票质押、投顾服务等全牌照券商业务
上市公司资产配置业务、投顾业务、 机构经纪业务
详情请咨询:13628040136 薇心:13628040136
仅仅是“心动”的产能周期
虽有库存周期,但难言产能周期启动。2020年年初,在宽松的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中逐渐复苏“爬坑”。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经济数据超预期增长,市场对于“产能周期”的启动预期开始上升。然而,产能投资启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需求层面的持续改善,带动企业投资意愿的上升。从2020年以来的需求改善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需求层面的刺激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刺激;二是地产周期的启动。但从中美这两个层面来看,国内财政、货币、地产监管政策已向正常化回归,美国居民加杠杆条件不足,美国后续财政刺激对中国需求提振效果有限,似乎需求持续改善的条件并不具备,“产能周期”的启动可能仅仅是“心动”而非“幡动”。
国内货币、财政政策正常化,信用压缩下难有传统部门“大周期”的启动。参考过去几轮中国经济的复苏,大幅宽财政+宽信用(如2015-2016年棚改+PPP的“7万亿”)、放项目(2015-2016年的PPP项目)、金融监管放松似乎是推动传统部门持续复苏的充分条件。但从本轮周期来看,自2020年5月开始,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逐渐退却,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在向正常化回归,央行多次强调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解决存量债务,压降杠杆率成为央行的目标函数之一。这意味着,今年信用大概率全年偏紧,叠加去年基数较高,今年二季度社融同比增速或快速下行。在缺乏金融条件支撑的背景下,产能大周期难以启动。

在国内房地产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地产周期对上下游投资拉动有限。虽然短期内补库存对经济的拉动仍有持续性,但中长期来看难言产能周期的启动。随着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相关限制政策进一步趋严,“房住不炒”、“实体经济去杠杆”限制了整体投资的天花板。在高质量增长格局下,中国产业链的核心主线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部分行业迎来投资机会,但整体投资粗放式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也难言产能周期的开启。


美国地产短期有弱复苏,但若金融条件不大幅放松,也难有“十年大周期”。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美国房地产新屋、成屋销售出现两位数同比增长。我们在报告《美国地产六问六答——一文详解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指出,由于低利率环境和疫情催生的“新需求”,美国地产热的子弹还能再飞一会儿。然而,2021年下半年地产热逻辑可能会有所变化,随着疫情的好转和长端利率的推升,届时美国地产热的核心逻辑可能会发生变化。叠加美国金融条件并未放松,信贷条件较为严格,美国地产可能不会出现像2000~2006年抵押贷款质量下沉带来的地产大周期,也难带来所谓全球“产能周期”的启动。

美国后续财政刺激——基建对中国的需求拉动有限。在1.9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后,拜登再次提出2.3万亿的基建投资计划和加税计划。从可行性而言,共和党同意的概率极低,这使得拜登要通过这一计划必须再次使用“调和程序”绕开“议事阻扰”。从对经济的影响而言,该基建计划虽然总额较大,但美国基建投资对中国的拉动作用有限,从全球投入产出表来看,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的拉动或仅为3%左右(即美国投资中仅3%会溢出至对中国的需求)。总体而言,美国基建计划对中国需求的拉动并不大。

中长期:
长期利率政策、红利政策释放助力资本市场
中长期来看,下半年市场主要矛盾或转向长期政策逻辑。短期来看,前期财政扩张以及货币宽松带来的疫后复苏仍能持续一段时间,中美均仍处于主动补库存的阶段。但短期的复苏并不意味着是“新周期”的展开,全球长期“缺需求”的本质并没有得到解决,意味着此轮疫情举债后,政府债务化解的难度上升。对于中国来说,稳杠杆需宽松货币政策配合,并积极扩大“内循环”。长期来看,中国需要在信息安全、绿色经济和数字货币等关键领域获得话语权、定价权。
中长期“稳杠杆”:降融资成本的诉求上升。中国债务率在疫情后也开始抬头,维持杠杆率稳定有两种方式:“缓解偿债压力”和“扩大需求”。宏观杠杆率的“分子端”是债务、“分母端”是经济,控制宏观杠杆率可以从分子和分母两端着手。从“分子端”看,可能的路径是通过降低利息支出压力来缓解偿债压力。我们的估算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实体经济部门总的债务付息成本超过14万亿,实体部门债务付息成本占名义GDP比约为14%,占社会融资规模比约为41%。在庞大债务体量下,社会各类主体付息压力较大,需要中长期利率中枢下移。而3季度随着中国本轮短期经济复苏动力趋弱,或将打开利率下行的空间。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对利率有下行诉求。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有效劳动力增速回落。从生产要素法的角度来看,随着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下降,中长期潜在增速也会随之回落。而长期利率走势应与中长期潜在增速相一致,因此利率的中枢也会随之下平台。除此之外,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鼓励生育等均需要财政政策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也需要货币政策整体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中长期稳债务,需要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具有话语权、定价权,意味着中长期结构性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长期而言,债务的可持续性实际上由一国的国力所决定,比如,有能力做债务“货币化”的都是发达经济体,而作为全球结算/计价/储备货币的美元,则其“货币化”的空间更大,这意味着货币体系的定价权实际上是决定债务可持续性中重要的一环。另外,在全球“缺需求”的背景下,政府举债可以为私人部门需求的出现买时间,如果私人部门长期缺需求,那么可能政府债务易上难下。
私人部门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1)技术的绝对领先,创造新需求;2)在全球获得更多的市场分额。因此在某些规则和某些领域上具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对于一国的稳定性尤为关键。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未来中美两大经济体在多个领域均可能试图把握定价权及话语权,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数字货币,这意味着中国中长期相关结构性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
金融市场:骤雨初歇
我们仍然认为,当前处于短期逻辑(经济复苏)向长期逻辑(长期红利政策)切换的过渡期。在1季度经历了大波动之后,部分高估值资产的调整已较为剧烈,这意味着2季度的波动或将有所下降(“骤雨初歇”)。而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无论是从降融资成本角度,还是从长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角度来看,下半年或逐步确认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周期。2季度或为过渡期,也是为长期布局更好的时间窗口期。

1季度回顾:“骤雨式”大波动
2021年1季度全球资产配置逻辑:“往人少的地方跑”。如我们在2020年年度策略《骤雨不终日,润物细无声》中提示,2020年新冠肺炎冲击叠加全球央行大规模放水,大类资产快速走完美林时钟“衰退”、“复苏”、“过热”阶段。整体资产表现呈现大类资产普涨,“美股→A股→农产品及工业金属”依次领跑修复的特征。这背后的逻辑主要是,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资金依次涌入估值相对低的“洼地”寻求收益。而2021年2月10日以来,除了大宗商品继续领跑,新兴市场股市、债市及黄金转而下跌,美林投资时钟似乎进入“滞涨”逻辑。资产表现逻辑切换的背后,是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从大规模宽松转向中性,换言之,当前市场处于流动性“存量”阶段。

存量逻辑主导下,美债利率上行导致全球股市高估值板块压力显现。随着1.9万亿财政刺激落地及美国疫苗接种的快速推进,全球周期股盈利趋势改善。而在流动性存量逻辑的主导下,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使得去年受益于流动性的成长股估值承压。因此,从估值和寻求盈利确定性的双重角度出发,2021年1季度全球市场风格开始明显向周期股切换。从中美主要股指中已经反应出这样的走势:2020年纳斯达克大幅跑赢道琼斯,创业板指数大幅跑赢上证综指,但2021年以来出现逆转。
而中国权益市场风格变化,也呈现由长期向短期切换的特征。而在中国权益市场内部,也呈现出类似的风格调整,资金整体配置逻辑从长期转向短期。从A股中信一级行业指数的涨跌幅来看,2020年资金涨幅居前的电力设备和新能源、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进入2021年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而2021年至今涨幅居前的均为短期盈利确定性强的周期性行业,比如钢铁、石油石化、银行、有色等。


2季度展望:骤雨初歇
中国经济从“高波动”到“新常态”过程中,与市场关系经历两阶段。一是经济周期大起大落,市场与经济高度相关,如2005-2011年,经济波动是影响A股走势的主要变量;二是经济周期波动下降,市场与经济基本面关系弱,长期利率水平、结构转型等非基本面因素成为影响A股的主要变量,类似2003-2005年、2012-2019年。
我们在2020年年报《骤雨不终日,润物细无声》中指出,2021年将是市场主线从经济波动转为红利政策的过渡年,上半年大波动,下半年确认长期大周期。

2季度或仍处于短期逻辑向长期逻辑转变的过渡期。我们仍然认为,当前处于短期逻辑(经济复苏)向长期逻辑(长期红利政策)切换的过渡期。从短期经济逻辑来看,2020年,受疫情冲击,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短期经济复苏对市场影响大。但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分析的,本轮由于外生冲击所带来的经济复苏可能将在2季度逐步趋向尾声,而从当前中国“房住不炒”、中美企业高杠杆、逆全球化几个角度来看,当前显然并不处于所谓的“新周期”中,因此2020年2季度以来驱动市场的经济复苏逻辑正在逐步接近尾声。中长期来看,随着本轮经济增速波动逐步下行,经济增速会开始逐步寻找新平台,短期基本面对市场的影响将下降,资产配置可能将逐步转向考虑长期利率政策、长期经济结构政策影响的阶段,而2季度则是短期逻辑向长期逻辑转变的过渡期。
在1季度大波动之后,2季度“骤雨”或将“初歇”,积极为下半年布局。在1季度经历了大波动之后,部分高估值资产的调整已较为剧烈。同时,经济复苏逐步进入尾声,意味着短期政策正常化带来的估值约束也正在逐步消化,这意味着2季度的波动或将有所下降(“骤雨初歇”)。
信用债:仍有待风险进一步释放。年初以来,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以及银保监会年度会上,都释放了“金融监管”、“金融反腐”方面的信号。而与过去金融监管周期不同的是,本轮所面临的并非新增债务问题,在资管新规的监管下,新增债务都更为规范化、市场化,而2020年暴露的风险事件指向地方国企存量债务问题仍有待解决。在2021年金融监管+紧信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体风险可控,但不排除会有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风险的“定点爆破”。因此,建议对信用债仍相对谨慎,尤其是部分资质较差的地方国企。
股票:预计2季度“骤雨初歇”。在过渡期,影响股票市场的短期逻辑依然是“盈利上,估值下”,这意味着股票市场依然是存量资金的逻辑。但考虑到整体的估值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调整,震荡幅度可能会较1季度有所下降。从风格来看,历史来看,高估值小盘股相对大盘股的估值溢价通常会提前5个月反映流动性的变化,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存量资金逻辑下高估值溢价相对压缩最快的时间可能已过去。考虑到下半年或逐步确认资本市场大周期,2季度或为过渡期,也是为长期布局更好的时间窗口期。
利率债:建议战略性适当增配利率债。经济仍有韧性对利率债仍不利,但从当前的股债性价比来看,债券性价比仍然较高,同时3季度之后随着经济下行政策可能逐步趋于宽松,建议战略性适当增配利率债。


中长期,A股将持续受益于长期红利政策“润物细无声”所带来的利好。如前所述,3季度开始随着经济下行,市场对经济周期的关注点将逐步转向寻找疫情后新常态,短期经济基本面对市场的影响将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类似2012-2019年,长期利率政策、长期结构性转型政策以及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将会对权益市场影响更大。
而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无论是从降融资成本角度,还是从做大内需市场以及全球竞争把握关键领域定价权与话语权,需长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角度来看,均有利于权益市场提升估值水平,股市“长逻辑”回归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潜在的扰动因素:美债、美元的压力测试
当前市场对于美国的一致预期是:宽财政以及联储边际收紧。在拜登上任以来持续不断的“刺激轰炸”下,市场对于美国宽财政有较高的预期。同时,在美国短期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美债利率的上行也反映市场开始逐步预期联储本轮宽松已结束。
然而,这种“宽财政+紧货币”的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是美国财政的可持续性,即在联储支持下降(紧货币)的前提下,美国仍能够持续发债来支持宽财政,但从近期美债市场的一些变化来看,中长期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风险正在上升。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怎么进行股市行情分析?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26
-
美联储二次降息落地,黄金还会涨吗?
2025-11-03 09:26
-
券商持续看好,半导体ETF究竟怎么选?
2025-11-03 09:26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