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发布时间:2021-1-15 13:43阅读:533
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一切决策和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围绕着一个目的: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总是可以准确计算的,凭估算或印象作出决定似乎更符合人类的本性。
沃伦·巴菲特将自己的巨额资产无偿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银行设定了信用卡最低还款额,卡奴的卡债负担却越来越重;攒钱储蓄的决心常常被冲动购物的念头打垮;股票价格一跌再跌,股民们却选择继续持有而被套牢。是传统经济学的假定前提错了吗?为什么我们时时作出如此大跌眼镜的失误决策?什么东西影响和左右我们的判断呢?而我们又用怎样的方法去作出正确的判断呢?
每个人都渴望随时随地保持经济的理性,但结果并不是如此。人们在决策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时间、地点、他人等等,但是影响我们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原因却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我们的行为。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经济人”,有限理性、厌恶损失、有限意志力、有限自私、注重公平才是真实的人性。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了一个叫“惊弓之鸟”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更嬴的将军和魏国国王在一个高台之上,抬头看见一群飞鸟,更嬴就对魏王说:“我可以为您表演拉空弓发虚箭就能使鸟掉下来。”
魏王说:“真的吗?你瞎扯吧?”更嬴说:“可以的”。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边飞过来,更嬴虚发一箭,大雁就掉下来了。魏王说:“不得了,不得了,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啊?”更嬴说:“这鸟是受过箭伤的。”魏王说:“先生你怎么知道呢?”更嬴回答说:“我观察了它一会儿,发现它飞得慢,并且鸣叫的声音悲凉。飞得慢的原因,是有旧伤;鸣叫悲凉的原因,是离群的时间很长了。老伤没好,那么它肯定对受伤的事儿还心存恐惧。听到弓弦的声音,它就吓得努力拍动翅膀往高处飞,一使劲儿,老伤发作,所以就掉下来了。”
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惊弓之鸟的故事,反映出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鸟类对曾经受过的伤害都心存恐惧。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俗语,揭示出人类也有类似的心理。鸟受伤和人被蛇咬都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面对类似情景时,就很容易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遭遇,从而倾向于作出回避。在行为经济学中,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可用性启发法”。现代心理学大量的研究证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事实上,能发出弓弦一样声音的物体有很多,来自一张真弓的可能性非常小,更何况是一张瞄向自己的弓?和蛇类似的物体也有很多,这物体是一条真蛇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况且大多数的蛇是不咬人的。所以,鸟完全不必“惊弓”,人也完全不必“怕井绳”。但是,鸟和人为什么还是有恐惧的心理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过去的事给鸟和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容易被记起来,并被用来判断类似的情况。
行为经济学家做了很多研究,证实了印象深刻、容易被记起来的事对人们的判断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