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误900次「赚」300万,利用规则还是诈骗?
发布时间:2020-11-19 22:46阅读:361
01
理赔900多次,获保300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南京市某公安局最近接到一家保险公司的报案,称有客户用不同的身份证号、还有护照号,多次购买航空延误险并进行理赔,怀疑有骗保行为。
公安局一调查就发现,这名女子李某从2015年开始,就在多个保险平台频繁地申请航空延误险理赔。5年来累计理赔900多次,涉及理赔金额有300万之巨。
李某以前在航空公司工作,对航班的起降延误情况比较熟悉,她会选择延误率较高的航班,结合当天的天气情况买机票,以及对应的延误险。
同时李某会密切关注航班的状况,如果觉得航班会准时飞,就会把机票退掉。而如果飞机确认延误,她就会申请延误险的理赔。
这个操作听起来简单,但我算了一笔账,越算越觉得,这人不简单...
02
“薅”羊毛,也是个技术活儿
目前单次的航班延误理赔金额,一般是300块-2000块左右。
按照900次航班延误来算,李某平均每次延误可以获得理赔金额在3300元左右。
考虑到飞机是否延误有一定的概率,以及购买保险的成本,李某的成功率必须相当高,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收益。
坚持不懈了5年,长期判断准确,这是其一。
据报道,李某为了不引起注意,骗取了身边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以不同人的身份重复上述买机票-买保险-申请理赔的操作。
多方沟通,有条不紊,这是其二。
据说,李某利用某次航班,用5个人的身份获得了10万元的理赔金。
按最高2000块每份的金额算,仅这一次,李某就至少购买了50份延误险.
考虑到不同航班延误的概率不同,很有可能李某对这次航班「押了重注」。
周密计算,调整策略,这是其三。
根据新闻报告,李某已经被公安机关刑拘,她的行为可能已经触犯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险诈骗罪和诈骗罪等多项法律。
但关于李某的行为到底是否构成诈骗罪,却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03
李某的做法,到底如何评判
有很多网友站出来为李某说话:
也有律师表示,如果仔细分析,李某的行为并不符合诈骗罪。
简保君不是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李某算不算犯罪我不好说,个人也偏向于不算,但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留给法院去判。
对于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李女士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李某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为投保、理赔,肯定是有瑕疵的。
相信李女士自己也觉得不妥,不然就不会分批分次采用多人身份,减少注意力了。
保险产品的初衷,是希望大家用低成本的杠杆转移难以承受的风险,比如重疾险、医疗险等。
但保险天然就有金融属性,所以难免被钻空子。本事件的争议之处就是在保险环节,李女士还都是在规则内进行的(冒用别人身份不算的话),所以得到了不少赞同票。
另外就是,大多数人买延误险,应该都跟简保君一样是为保险公司做贡献了。难得看到一个反“薅”保险公司羊毛的案例,忍不住就觉得很爽。
其次,更应该从中得出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我们谈重疾险的时候,不同的保障范围通常会对应不同的费率,因为发病率不同。
而飞机延误的概率不同,李某作为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较准确的判断,保险公司又岂能不知?只是出于成本或者其他因素的考虑,并没有在延误险设计时加以考量。
另外,延误险理赔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实际乘坐飞机,但是很明显在这个事件中并没有好好落实。
看似人畜无害的行为,在无形中增加了我们所有人的交易成本。
除此之外,其实跟我们普通人也有点关系,并不是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比如这个事情一出,保险公司是不是需要把条款改的更严密?要不要考虑在理赔的时候多做审核?
增加的运营成本将来还是会转化为保费,最终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