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款保险,号称“保证收益率”6%
发布时间:2020-11-19 22:40阅读:505
周五了,今天想和大家八卦一款最近被监管批评停售的产品。
这款产品,是三峡人寿发售的一款叫三峡惠民保的组合险,号称“保证收益率” 6%。
这家公司我们不陌生,之前推荐过的“钢铁战士”1号重疾险、“爱相随”定寿就出自它家。曾经投过保的朋友别担心,你们的保障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之所以想聊聊这款产品,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高收益吸引用户,但又很容易误导投保人的案例。
01
产品基本情况介绍
先来看看这款产品具体是啥。
这个惠民保,是一款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作为主险,附加了一款两全险。
重疾险我们都比较熟悉,这款惠民保重疾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多次赔付产品。
附加的这个两全险,又叫生死两全,是指不管是被保险人生存还是身故,保险公司都会给钱的产品。
这个附加的两全险保什么呢?
1、18岁前身故,返还100%已交保费;
2、18岁后75岁前身故,返还200%已交保费;
3、75岁仍然生存,返还满期生存金=基本保额+100%已交保费;
按照一般思路,这个产品应该就是正常买买重疾险,再附加一个两全险,重疾、身故、生存都能拿到理赔款,全面保障。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产品在卖的时候,思路很不常规。
02
问题出在哪里
根据投保规则,只要你买了主险,哪怕只买1万元,就可以投保高额的附加两全险,比如买100万。
这么一来,销售机构就动脑筋了,如果我只买一点点重疾,不就相当于花了个门票钱,买了一个潜在高收益的产品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个例子。
被保人55岁,男,投保1万保额的主险和115万保额的附加险,全部一次性缴付。主险的保费6222元,附加险的保费49.6万。
根据条款,如果被保人健康活到75岁,可以拿到164.6万元(115+49.6)的满期生存金,算下来的收益率的确可以达到6.5%。
如果在75岁前不幸身故,那么算下来的收益率也在5.3%~6.5%之间,仍然要比目前的年金险收益率高出一截。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有吸引力?但要注意,这个产品有一条奇葩的规定:
如果被保险人得了重疾,产品赔了重疾之后,附加合同的现金价值归0。
意思是,里面“身故保险金”和“满期保险金”的保险责任,也随之消失了,附加合同终止。
也就是说,如果被保险人75岁前得了重疾,那么只会得到1万元的赔付,但同时附加险几十万的现金价值就减少为0了。
花了50多万,只能拿回1万元,相信所有人都接受不了。
销售机构就出了个主意:你不去理赔重疾不就行了吗?只要不告诉保险公司,不管能不能活到75岁,都比领1万块更划算啊。
这么一搞,问题就出现了。
一方面,产品的设计,彻底违背了购买重疾险的初衷。另一方面,这样的产品,不是摆明了让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对赌”吗?处处踩准了监管红线。
事实上,从目前的投保情况来看,已经卖掉的产品里,主、附险的件均保额比例为1:46,也就是说,大量的投保人,只买了一点点重疾,把大笔的钱投到了附加的两全险上,期待着以后多拿钱回来。
也不知道这些投保人,在投保的时候,到底知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
03
我们的看法
这个情况,其实跟昨天写的利用航空延误险获利300万的事件有一点类似,都是钻了空子达到保险产品原本设计之外的功能。
延误900次「赚」300万,利用规则还是诈骗?
一般性的重疾险,都会因误导或者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纠纷,更不用说这样一款复杂的产品了。
普通人看到重疾险,第一反应就是得了病可以赔钱,但是这款产品恰恰是反过来的,得了病最好不要理赔。
而且在销售过程中,只讲高收益,不讲风险点,更是为今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所以银保监会这次点名批评,我举双手赞同。希望保险公司能把创新用在正道上,回归保险姓保的初衷。
我们作为投保人,其实也要擦亮眼睛,事出反常必有妖,千万不要稀里糊涂的投保。
现在是低利率的大环境,想要像以前那样轻轻松松拿到超过4%的安全收益,不太现实。
不仅收益低,安全保本的产品也越来越少,连以前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理财,现在都有了亏损的案例。如果有人和你说,能保证获得6%的收益,可真得仔细琢磨琢磨。
不过,可能也是因为最近理财收益降得厉害,问年金险的朋友不少,我会找个时间,和大家再详细聊一聊。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年金保险怎么算收益率?哪个收益率比较高?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50
-
第一次开户,如何选券商?(附7家券商测评表)
2025-11-10 09:50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50


当前我在线
13371627795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