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成本——狭隘框架
发布时间:2018-12-12 16:22阅读:364
又到了年末,每一年投资者都喜欢做做总结,看看这一年的收益,反思一下一年的错误,肯定一下一年的成长。
我们讨论个股收益时,都是参考买入的成本价。但当我们做投资决策时,最好忘了个股的买入成本价。当然,最好的买入就是永远不用卖出。
1、成本无法确定,只是源于想象。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所有放弃了的选项,不是没实现吗?既然没实现,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东西?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持有现金也有贬值的风险。
唯一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而机会成本是无法验证的。
2、盯着买入价会陷入狭隘框架
我们可以选择的决策应该有2种或以上。但有时因为我们只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其中1种逻辑意义中,所以决策时会忽略全局的问题所在,狭窄框架效应就产生了。实验证明,人们越是经常查看自己的投资收益,看到的损失次数也越多,受“短视型损失厌恶”影响,人们的敏感性越高,越不愿意承担风险。这里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一个含义就是,个人有强烈的维持现状的倾向.
理查德•塞勒在《赢家的诅咒》中举的案例:
一位酷爱红酒的经济学家,多年前以低价买下一些不错的波尔多红酒。那些红酒如今已大幅升值,当初买进时不到10美元一瓶的红酒,如今可在拍卖会上卖到200美元。这位经济学家偶尔会喝一点儿这批酒,但是他不愿以拍卖会的价格卖掉,也不愿以那个价格再多买一瓶。“现状偏见”,也就是对目前状态的偏好,这样的偏好使得那位经济学家倾向于不愿买或卖他的葡萄酒。这些反常现象是价值不对称的表现。
还有一个例子:你拿到两张超级杯的门票,比赛刚好是在你居住的城市举行。不仅如此,参加比赛的还是你最喜欢的球队!(如果你不是足球迷,请以其他能让你感到兴奋的比赛为例。)赛前一周,有人来找你,问你是否愿意出售你的门票,你可以接受的最低卖价是多少(假设以任何价格出售门票都是合法的)。现在,换个角度,假设你没有超级杯的门票,但是你有机会可以买到门票,你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多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两个答案的票价至少会差2倍。典型的答案是,我不会以低于400美元的价格出售一张门票,而且我不会用超过200美元的价格买一张门票。这样的行为对于你而言可能是合理的,但是根据经济学理论,你的这两个答案应该基本相同才对,所以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反常现象。
股票投资也是如此,持有不等于买入,持有的价格自己都不会再买入了,还能有一大堆的理由……
说到狭隘塞勒还举了一个管理层短视的案例,很有意思。
3、公司管理层的狭隘框架
假设有一个投资机会,50%赚200万,50%的概率亏100万,你投不投?
泰勒先生拿这个问题问了某家企业的高管们,在场23位高管,只有3个人表示愿意投资。接着他又问了公司CEO,如果有23个这样的独立项目,你愿意接受几个?CEO的回答是:全部接受!答案很简单,每个项目的期望收益是50万,23个项目的期望收益是1150万,所有项目都亏损的概率低于5%,所以理应接受所有项目。
但将这些项目分派给23个独立的项目经理时,结果投资的不是23个,而是只有3个!原因也很简单,对单个项目经理来说,如果项目成功,可能会得到奖励,比如三个月薪水,但如果项目一旦失败,就很可能被炒鱿鱼。很少有人会为了3个月薪水而承担50%炒鱿鱼的风险。
所以,股权激励等公司一系列措施,也很可能让管理层更为“短视”,更注重短期业绩而忽略长期战略布局。因此,对管理层持股比例非常高的企业,这方面风险就会少很多。
4、正确态度
站在两个维度上进行资产配置:一是在当前的时间点上观察市场上所有的投资品种。二是在时间轴上看同一个投资品种的表现。不要人为设立参考点,所有持仓市值都是待配置的资源,与成本无关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