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资金最短缺
发布时间:2018-1-10 16:16阅读:536
某券商固收部交易员小杨反映,2017年12月底的时候,他很难从资金市场上借到钱。长的贵,短的也贵。其实市场上有钱,但都想出借期限长的,利率动辄6.5%以上。除了价格飙升,资金出借方还会强调,只借给公募、自营,不考虑资管产品。
自2012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单等短久期去对接期限3-5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规避了央行贷款额度限制,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商业银行对非银债权从2012年初的不到5万亿元迅猛增至2017年6月末的28.5万亿元。借助通道扩张成为与信贷比肩的资产配置方式,部分银行对非银债权甚至高于贷款。对非银的债权包括非银同业贷款、银行持有的非银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对非银机构的买入返售、持有的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同业理财等。
商业银行也经常将同业资金委外,大量配置债券类或权益类资产。表面上非银机构专业团队管理资金,相较于银行直接参与权益类产品投资,委外风险相对较低。但2017年岁末债市表现较差,导致银行委外资金配置的债券类产品出现亏损。
在当前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等资金传递链条中,非银处于末端。处于流动性分层末端的机构仍可能会面临相对较高的资金价格。
2017年9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其中明确“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同一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及其发行的同业存单与债券,不得超过该商业银行最近一个季度末净资产的10%。”此规定一出,货币基金即开始下调同业存单占比,货基规模增速也开始大幅下滑。
中信固收分析人士称,2018年是监管大年,监管政策将密集落地,实体经济去杠杆也将继续推进,因而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同业资产将继续压缩,继而无法派生出相对应的负债。预测央行将多渠道释放流动性,维 稳资金面,缓解流动性摩擦,毕竟在处置风险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也是监管层不愿看到的。整体上看,2018年的流动性环境会好于2017年。
1月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第1号)、《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业内人士认为,银监会这一系列文件整体内容继续深化“弱化同业,服务实体;限制非标,防范风险”的监管方向,引导金融机构回归贷款和标准化的直接融资方式,促使融资阳光化,全面防范化解金融体系风险,利好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华东地区某商业银行行长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18年作为强监管年,同业存单发行量将大幅降低;同时,在总量压缩的背景下,3个月以上期限的同业存单发行量将增加,中小银行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金融机构间的空转套利、委外套利、监管套利将被抑制。甚至有分析人士称,2018年不排除个别中小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最终被托管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