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因子参数调整
发布时间:2018-1-10 10:31阅读:470
逆周期因子参数调整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当年12月11日, 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加大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初步形成了“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2017年2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将中间价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时段由报价前24小时,调整为前一日收盘后到报价前的15小时,避免了美元汇率日间变化在次日中间价中重复反映。
不过,最受市场关注的还是2017年5月26日引入逆周期因子。彼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称,此次以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相关经验,建议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当时引入逆周期因子是因为当时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有些担忧,没有反映出美元走弱,非美货币应该走强的趋势,受非理性预期的惯性驱使。”闫玲认为。此后央行在《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从运行情况看,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新机制有效抑制了外汇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不过在使用了半年多以后,逆周期因子面临变动。近期报价行对逆周期因子参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相当于不进行逆周期调节。
招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万钊1月9日称,2017年5月,监管当局认为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已稳健复苏,但是出于惯性,资本还在持续流出,因此引入逆周期因子。而现暂停“逆周期调节因子”可以理解成,监管当局认为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已充分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需另外干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