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 10:15阅读:559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一个客观现实的原因是,珠三角流动人口众多,租赁住房市场本身活跃,但却一直没有获得规范有序发展引导,各市有意解决。
因此,国家“发令枪”鸣响之后,珠三角城市全线起跑。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目前珠三角9市中,至少已有7市有关住房租赁的方案。珠海和惠州两市虽然未有相关方案公布,但却均在引入资本等方面有实质动作。
各市行动中,重点是打造国有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和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加速建设、采购和筹集房源,创新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优化调整供地结构和完善配套政策。
最能体现珠三角各市探索决心的,当属土地供应结构的优化调整,即加大对租赁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给。
广州明确要将租赁住房用地供应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造成租赁住房。《广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该市五年内租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825公顷,占比25.8%,并强调优先安排租赁住房用地。
“寸土寸金”的深圳则在近期连续推出多宗用于建设“全年期自持租赁住房”的用地,开启“只租不售”的土地出让模式。
与此同时,各市也陆续公布未来的租赁性住房供应计划。广州提出到2021年要建设15万套,东莞提出到2020年新增7.9万套有效供应,佛山2020年新增10万套房源供给。
据广东省住建厅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共有长租公寓品牌企业300多家,运营管理房源20多万套,预计2017年新增10万套,至2020年房源总量将突破70万套。
“这种供地结构优化未来还将继续。”胡刚说,社会所需的租赁性住房房源供给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此番住房供给体系变革并非技术性、策略性的,而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而土地作为整个供给体系的开端,必然需要调整。
“从土地这一根本入手,才能真正推动住房租赁的发展。”1月9日,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谈锦钊表示,调控长效机制最关键在于,必须通过丰富供给,提供多种选择,打破房子非买不可的惯性,也需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中走出来。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