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效应VS空心化
发布时间:2018-1-9 10:58阅读:343
名片效应VS空心化
但从全市的经济数据上,看不出直接的负面影响。深圳这张“创新城市”的名片反而更加闪耀。
1月9日~12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即将举行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每年都吸引了近20万人前来参展。据媒体报道,今年约有4500家厂商参加CES大会,许多来自亚洲的企业喜欢把地名加在公司名称上。其中,有482家企业的名称含有“深圳”,占到所有参展商数量的10%左右,排在第一位,遥遥领先排在第二的“美国”(94家)。其次是东莞、北京、广州、宁波、上海、浙江等。
虽然这种现象与中国要求明确标注所属的行政区区域等要求有关,但是企业喜欢打“深圳标签”,确实是一种趋势。深圳也因为研发投入占的比重较大而被作为创新城市的典范。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深圳东莞多家企业和创业者,发现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多愿意将研发、市场留在深圳,而生产和扩大规模则往往选择临深片区。深(店)莞/惠/中山(厂)成为很多企业的标配。其中,深圳的“名片效应”依然被很多企业看中。
在一家公司从事招商的林德(化名)表示,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扎堆,且形成了创新、创业、法制的氛围。因此“深圳企业”成为了品牌效应。不少企业为了显得公司有层次,有科技含量,会选择将注册地落在深圳。且他发现,大企业因为扩大规模选择外迁出深圳,但创新创业型企业不断地在深圳涌现,这样令深圳的城市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领英的大数据显示,深圳对海归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北上广。2016年,领英平台上深圳的海归流入流出比高达2.35,为一线城市中最高。目前,深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绿洲”,拥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超过13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创新专利遍布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基因检测等新兴产业领域。
闪亮的城市品牌效应背后,是迫在眉睫的空心化焦虑。
深圳市统计局披露,2017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25.6%;第二产业增加值5961.57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9433.91亿元,增长8.4%。2017年1~9月,深圳的二三产业结构为38.7:61.2。而在2016年,这一结构还是39.5:60.46。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