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再到2013上半年增长7.6%。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以大数据、
生物科技、
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