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遭遇历史最大麻烦!自己惹的祸
发布时间:2014-11-4 21:12阅读:640
十月底民生等7家银行集中披露财报,16家上市银行的三季报悉数亮相。甚至有人看到了银行的业绩不错,净利润增长超过10%呢。但却有一个非常严峻的趋势呈现在众人面前——银行的存款总额首次出现单季负增长,三季度的16家上市银行存款余额环比降低2%。
就是这2%,能显出严峻来。尤其在经济压力、三季度不良双升这两大背景下,银行业存款流失,真是有点山雨欲来的色彩。
是什么导致了银行的存款失守?
看到这个成绩单,我首先想到了前一阵应该是大概9月份左右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的监管方案。
当时就有预期,这个政策会对银行季末吸收存款的积极性构成打击。就好比年末基金做净值的持仓个股集中炒作惯例一般,银行业在季末同样有着吸储的习惯,就是为了应付央行的流动性大考。
这个预期是真的!!很明显,比如今年6、7两月,银行的存款余额就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其中6月人民币存款激增3.79万亿,同比多增2.19万亿元,创15个月新高;而7月银行贷款与存款立即出现大幅回落,其中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
这种波动极度异常,也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别怪监管层要出台存款偏离度指标。
就目前3%的偏离度设置来看,意味着季末的银行存款余额是不可以超过日均存款余额的3%的。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银行业普遍的“冲时点”热情。也构成了三季度末首次存款余额回落的重要背景,这是早有预期的。
抛开制度上的革新之外,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大环境也成为这一趋势形成的关键。
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无法绕开互联网金融,必须正面面对。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存款余额的蚕食已经成为趋势所在。早在今年一季度的上市银行年报中,互联网金融就成为了多次被提及的重点,平安银行甚至反复提及十次之多,可见这些银行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其的影响之深。
有一个证据也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三季报公布出的数据显示,存款中流失比例最高的部分,恰恰是活期存款。这笔钱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互联网金融产品吸纳走了。
下面也列了一个直观的数据对比。2013年二季度末,我国货币基金总规模仅为3042亿元,而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带动下,这一数据不断突破。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货币基金总规模上升到4802亿元,其中仅“余额宝”就贡献了557亿元;2014年3月末,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助推下,我国货币基金规模已同比暴增6959亿元,达到1.44万亿元,规模几乎翻番。而到了今年9月末,货币基金规模总量为1.77万亿元,对比去年三季度数据,增幅达到270%。
有人说,银行业遇到了这个难题怎么办?
以现在“有当没有”的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动辄6%左右的收益情况,非常具有吸引力。不但交易便捷、准入门槛低,而且还具备复利的优势。我认为更关键的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完成了过去传统银行业难以完成的任务——专注于小额贷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算是为真正的实体经济做把贡献。
互联网金融推高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这是个大问题。不过挑战往往也是机遇。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成为倒逼银行放弃传统利差收益转而关注服务以及金融创新的关键性因素。甚至可以说,助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事实上,如果按照一般的金融市场发展规律而言,利率市场化中最具有风险性的过程必然是放宽存款利率,这必将大幅提升传统商业银行的运作成本。也因此,对于相关的改革,在风险控制以及利益格局的双重压力下,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瓶颈状态。这种瓶颈,肯定不能依赖传统银行自身的“觉悟”来推动转型和改革。因此,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来助推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和金融创新提速,弄得好的话,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新思路。
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实际上可以说是金融业进步和监管规范双重作用下的一个合理结局。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甚至可能会是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手段,这实际上应该被当作是,商业银行存款失守背后的一个乐观的因素。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激增
中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和经济下行对国内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今年第三季度,兴业银行、招行、中信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都较年初上升,工行不良贷款环比增长9%,坏账增长创至少2006年以来新高,不良贷款率1.06%。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和经济下行对国内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银行业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进入“双升”时代,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工行)坏账增长创至少2006年以来新高。
昨日工行公布,第三季度不良贷款率为1.06%,当季不良贷款环比增长9%,增至人民币1155亿元,这是该行2006年上市有季度数据以来最大增长。当季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人民币724亿元(118亿美元).
考虑到将有更多借款人违约,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还会令股价承压,彭博报道预计,今年工行全年利润增速将创至少2001年以来新低。本土市场的挑战可能会促使工行加大境外扩张力度。
其他已披露季报的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都有上升。兴业银行的不良率在9月底升至0.99%,比年初上升0.2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上升得更快,占比由年初的0.64%上升至三季末的1.67%,余额由年初的86.89亿元上升至三季末的249.26亿元。招行截至9月底的不良贷款率1.20%,比年初上升0.30个百分点。中信银行截至9月底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7.39%,达到294.28亿,不良贷款率为1.39%,比上年末上升0.36个百分点。
相对于发达经济体2%至3%的不良平均水平,各家银行均表示风险仍总体可控。但不良贷款较往年暴露得更充分,商业银行拨备计提的力度相应加大,股份制银行拨贷比较年初上升,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
截至9月底,中信银行的拨备覆盖率181.49%,比年初下降25.13个百分点,拨贷比为2.51%,比年初上升0.3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24.10%,比年初下降37.24个百分点,拨贷比则为2.68%,比年初上升0.33个百分点;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81.42%,较年初下降了70.68个百分点,而拨贷比则从年初的2.68%上升至三季末的2.79%。
群益证券驻上海的分析师郑春明昨日向彭博表示,随着中国坏账继续攀升,工行仍面临压力。由于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困难。
据证券时报报道,此外,交通银行三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17%,较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9.23亿元,比年初增加85.91亿元,不良贷款率1.10%,比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
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战略抉择
“中国银行家(陆家嘴 )高峰论坛暨2014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于2014年9月13日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文华东方酒店举行。
本次论坛由《银行家》杂志社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作为“2014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的联合发布方,并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作为此次活动的学术支持单位,据悉中国银行家论坛今后将落地陆家嘴,成为陆家嘴金融城引入的又一年度盛会。
在国内经济结构变革的大背景下,本次论坛以“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战略选择”为主题,以推动金融更好地改革与转型为主旨,邀请到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及高管逾200人齐聚上海陆家嘴,共论中国金融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冲击和风险。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代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向参会来宾致欢迎词,国务院参事夏斌 、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中国建设银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 、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兼总裁熊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国内知名金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精彩发言。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回归到危机之前,而是要经历一个转型和再平衡的过程。新常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 ,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从宏观环境来说,传统增长动力衰减、人口红利减小、产能过剩突出、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风险积聚,也为银行转型增添了种种困难。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社会融资总量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为银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增量空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银行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主动资产管理时代的开启,为银行加快构建跨市场、多领域、多界面的大资管平台提供了良好机遇。因此说,当前正是中国银行业战略抉择的关键时期,本次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常态经济下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机遇进行探讨与摸索,把握局势,未雨绸缪。
与中国银行家(陆家嘴)高峰论坛同时召开的还有“2014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由《银行家》杂志主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松奇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著名金融专家欧明刚、刘煜辉等知名学者组成的实力团队共同研究撰写。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