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期货资管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8-22 09:22阅读:592
一定要利用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和目标做好准备,才能不在行业监管浪潮中迷失方向
近年来,随着居民理财需求的增加,以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需求为核心的大资管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2012年年初开始,资管行业迎来一轮业务创新的浪潮,期货公司加入大资管行业。从最传统的银行理财到保险资管,到公募基金、信托、券商资管的飞跃发展,再到私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和期货资管的逐步新生,大资管行业的分支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93万亿元。
A 资管行业发展状况
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版《证券投资基金法》对大资管行业意义重大,阳光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和依据得以明确,也推动原本具有垄断优势的公募基金公司的创新和转型。整个资管行业告别了牌照垄断时代,行业主体更加多元化,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常态化。此外,各个分支行业规则办法的颁布使部分资管机构的投资范围大大拓宽,例如基金子公司、私募投资基金投资范围限制较少,产品创新环境优越,加速了各类分支资管行业的融合和竞争。
随着《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2012年9月开始实施,首批18家期货公司获得了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2014年12月,《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则(试行)》正式开始实施,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期货公司及子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为单一客户办理资产管理业务和为特定多个客户办理资产管理业务”,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一对多”业务的正式开放。期货资管的规模开始呈现出指数性的增长,从2014年年底整个期货资管规模约124亿元一跃至2015年年底的1045亿元。到2016年6月末,根据中基协的数据,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273亿元,期货资管业务规模二季度增幅超过60%。
然而,期货资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度依赖通道业务,过度重视规模增长忽视产品质量及创新等问题。由于起步晚,相较于传统的资产管理机构,期货资管在专业人员的积累、资金实力、投研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都缺乏优势,很多公司倾向于依靠期货资管产品设立门槛低、成本低、灵活度高等优势,投入到容易产生现金流的通道业务上。尤其是今年二季度,股市抄底配资、定增配资,以及商品期货行情火爆带来的CTA策略产品发行数量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期货资管业务规模的上涨。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