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小荷才露尖尖角,资管转型尚可期
发布时间:2016-5-23 13:58阅读:608
市场动态:(1)监管动态:《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8号》明确银行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问题,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拆分扫清障碍。监管机构非正式建议银行理财产品降低收益率。国家标准委明确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应披露的必须要素。P2P监管新规明确平台的信息中介性质,禁止发售各类理财、资管产品。(2)行业动态:美元加息引起国内对外投资渠道日益紧俏。高端定制化理财产品转向股权直投市场。
发行量年底飙升,全年增速减半,存量平稳上升;中长期产品比例上升,高门槛、机构类增长明显,结构性产品出现反弹。在经济增长减速、央行持续降息降准和优质资产稀缺的大环境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动力不足,8月以来发行量连续下降,但年底资金需求导致了发行量的井喷。同时,银行逐渐转向长期限、高端、定制化产品,不仅提高其收费能力,设计上也更具灵活性。2015年12月,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0,535款,环比升44.1%,同比升30.8%。据估算,发行规模约6.25万亿元,环比升35.5%,同比升17.2%;存量规模约19.11万亿元,同比升30.4%;理财占存款比21.3%,下半年维持稳定。从发行数量占比看,3个月期(占31.6%)、人民币(占98.5%)、非保本(占85%)、普通个人(占74.8%)和低门槛(占67.4%)产品保持优势;全国股份制行(+900bps)、机构类(+780bps)、结构性(+170bps)和高门槛类(+540bps)环比增幅明显。期限平均值跳升至138天,期限和门槛中位数保持在92天和5万元。
v 收益率降幅趋缓,年底高收益缺席;股票挂钩类、利率类和高门槛类接近近年新低。在“资产荒”、资金面宽裕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2015下半年理财收益率全线下降。年底也未出现高息揽存的情形,年后短端利率迅速下滑,表明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同时银行理财的揽储功能进一步弱化,资产管理属性有所提升。12月1、3、6、12个月期的预期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3.73%、4.24%、4.38%和4.45%,环比分别下降0bp、0bp、9bps和7bps。中短期平安、兴业收益突出。12月股票挂钩类(4.72%)、本币利率类(2.88%)和高门槛类(4%)平均收益率接近近年新低,国有行(3.89%)、机构类(3.85%)低位反弹。53款产品未达标(与最高预期收益差大于0.2%),差距较大的品种多挂钩股指或汇率。
理财收益率下行趋势有望延续。据报道,监管部门近日非正式倡议降低银行理财收益率。支持理财收益下行的因素依然存在:(1)高收益资产日益匮乏,非标资产陆续到期,股权相关投资逐渐收缩;(2)资金宽裕,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涌向固定收益产品,致使投资收益率迅速下降;(3)对影子银行、通道业务、银行风控指标等方面的监管可能进一步收紧。
全球市场动荡,理财产品成避风港,但信用风险仍需警惕。近期全球市场波动加剧,随着美国加息窗口到来,资金流向美国,新兴市场遭遇严峻的流动性冲击,信用风险的暴露也将加速。同时,国内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信用风险持续累积并发酵。虽然当前固定收益产品需求旺盛,短期内风险有所缓解,但未来股市、汇率等影响债市的因素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债市的风险可能会很快暴露。当前银行坏账率远低于历史峰值,行业总体偏谨慎,理财产品整体风险可控,但部分较为激进的银行可能会受到冲击。同时,打破刚兑仍是大势所趋。在p2p等网络平台、债券之后,下一轮可能是信托产品,甚至蔓延至银行理财产品,当然这个过程将比较缓慢。
建议提高理财产品配置比例;非结构性类:推荐全国股份制银行发行的偏长期限产品;结构性类:关注浮动区间窄、保底收益高及美元产品。近期国内及全球各大市场的风险及波动加大,而银行理财风险依然可控,收益率相对较高,建议提高其配置比例。银行间分化将加大,推荐理财能力较强且风格稳健的全国股份制银行,重点关注平均收益较高、理财能力较强的银行,如招商、平安等。预计收益率将持续下滑,建议选择偏长期限产品。另一方面,结构性产品结构设计有待优化,可关注浮动区间较窄、保底收益较高的产品;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可关注有升值潜力的美元品种。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证券账户只会用来炒股?解锁这四大功能,财富增值更简单!
2025-11-24 09:38
-
证券开户前,强烈建议先看完这篇攻略(特惠佣金)
2025-11-24 09:38
-
年底将至,保本理财买什么好?
2025-11-24 09:38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