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王兆星: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方向
发布时间:2016-5-23 10:26阅读:457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缓慢恢复期;我国经济也处在“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同时开始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针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特点与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布局,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工作任务。对我国银行业而言,也应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银行业改革转型的方向。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在温和复苏中进一步分化,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逐渐步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联性日益增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大幅增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2016年以来,国际机构已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美国房地产、就业市场继续复苏,但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明显下滑。欧洲经济增长依然乏力,部分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率降至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出口型国家经济持续负增长。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金融运行的脆弱性。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2015年年末,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结束了长达数年的降息周期,但连续加息的基础尚不稳固。其他发达国家仍然采取不同形式的货币宽松政策,在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同时,不断下调利率,甚至实施负利率政策。市场对负利率能否提振经济存在分歧,避险情绪明显加重。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2015年以来,受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以石油为例,价格一度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最低价。据统计,全球与大宗商品价格相关的股票市值、债券余额和银行信贷余额均超过万亿美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更大波动和债务违约的增加。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呈现阶段性企稳迹象,但仍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良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处于年初确定的目标空间内;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2%,创近9个月新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占经济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面临挑战。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规模仍然较小,新产业、新动力、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仍需要时间。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调整转型难度加大,部分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行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的现象有所增多,企业债务风险加大,并持续向金融体系传导。
201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第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得到有力支持。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4717亿元,同比增长6.3%,但增速放缓。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4%,拨备覆盖率175%,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但是,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放缓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使银行业传统发展与盈利模式面临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以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替代品快速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上升,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已降至13.2%;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35%,已接近国际同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贷款持续攀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逐步落实,在给银行业良性发展带来长期利好的同时,短期来看也给银行业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上升至1.75%。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过度依赖规模扩张来实现自身盈利和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二是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2015年以来,全球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各类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上升,我国资本市场也出现较大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将改变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结构,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此外,部分银行在寻求业务转型的过程中,倾向于追逐更多高风险、高收益业务,从而承担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使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挑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影子金融、理财、资管、私募、民间借贷等越来越活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银行优质客户的分流效应也不断显现,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正在下降,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也在下降。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非传统信贷业务突破金融监管和规模管制,以适应实体经济大量的融资需求,从而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格局。第一,非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需求,对商业银行依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挑战。第二,非传统信贷业务依赖各类理财产品获取市场化融资,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形成挤压。同时,非传统信贷业务存在监管不足、期限错配等特征,蕴含较大风险,而部分非传统信贷业务与银行体系紧密相连,容易将风险传染至银行体系。
四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的服务方式形成挑战。近年来,部分非金融企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渠道进入信用中介、支付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P2P贷款、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银行业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互联网金融凭借网络和信息优势,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简单、便捷的搜索平台,加速了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务拓展带来影响。第二,互联网金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弱化了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第三,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简约极致的互联网思维也对传统的金融思维和服务理念产生冲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锁定目标收益:国泰海通2025高收益理财,如何规划您的短期财富增长?
2025-07-22 14:41
-
体检报告异常?这4类保险现在买还来得及
2025-07-22 14:41
-
可转债的申购和交易,应该注意些什么?
2025-07-22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