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策略】周观点:宏观预期重构,耐心等待买点
发布时间:2016-5-18 09:12阅读:806
“权威人士”再次发声,重构市场政策预期。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访谈;这将成为未来市场重构政策预期的重要标杆,相比以往政策定调中“既要”、“又要”的风格,这次表态的观点十分明确,在其影响下,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将更明确,也更理性:1、板子打在杠杆上,对年初的复苏路径选择持保留态度;2、明确了政策在供给和需求侧的侧重,强调供给侧才是主要矛盾;3、明确汇市、股市、楼市功能回归本源,对于前两者政策未来倾向去干预化。
4月宏观数据低于预期,市场对复苏的预期也更理性。4月份国内宏观数据整体弱于预期,特别是人民币新增信贷(5556亿元,市场预期9000亿元)和工业增加值(6.0%,市场预期6.5%)。房地产的新开工和投资增速还在提升,基建投资增速也在高位继续小幅上行,在制造业投资的拖累下前4月投资累计同比回落0.2pct至10.5%,低于市场预期的10.9%。4月数据将让市场对本轮经济的非典型复苏变得更理性,而中期复苏的持续性判断显得更重要:基于最新的房价和新开工数据,我们认为地产主线投资恢复依然有一定持续性,但国有部门主导的本轮总投资复苏持续性确实值得担忧。
“宽信贷”逐步退出,印证货币趋于中性。如我们在5月月报中的提示,最新公布货币金融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8%(低于预期值13.5%),创下10个月新低;新增人民币贷款也远低于今年1-3月1万亿的平均新增信贷水平,创下6个月新低。虽然央行之后官方解释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和季节性因素导致4月信贷下滑,我们亦相信4月份的信贷显著下降有基于一季度超额投放的调整;但4月数据从侧面印证市场担忧,宽松的货币环境正在转向中性。我们监测的跨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利率尚未反应政策的收紧,但银行间的流动性状况更加依赖央行操作,未来不确定性上升。
大市判断:宏观预期下调且趋于理性,但短期新增利空因素不多,买点仍需耐心等待。
未来短期新增负面因素不多。我们5月月报以来提示的信用风险、信贷弱于预期、监管趋严的因素都逐步兑现,市场也出现了幅度不小的调整。短期来看,宏观预期下调且趋于理性会压制市场估值,但未来短期新增利空因素不多,已不必特别悲观。
大小盘风格:市场交易清淡,耐心等待买点。由于市场交易寡淡,我们基于交易数据计算的择时指标“小盘股权重”在过去几周波动较大,加上市场整体受到负面影响下跌比较明显,这也是近期我们难以凭借指标给出稳健的择时建议的原因,目前指标虽然位于87%的高位,但市场整体仍有压力,特别是小票受并购重组政策趋严预期的中期压制下,买点仍需耐心等待。
配置建议:保持谨慎,增配黄金。5月以来,在防御为主兼顾景气的配置思路下,我们重点推荐了饲料和白酒行业,并推动组合跑赢市场。上周,饲料行业继续逆势大涨4.3%,禾丰牧业与大北农也大涨10%以上,引领亮马个股组合跑赢基准3.84pct。本周市场配置,我们依然建议防御为主,但增配黄金,行业组合方面下调白酒权重至15%,上调黄金权重至20%;个股方面维持上周组合。调整逻辑在于,美国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对货币政策表述更偏向鸽派,6月加息概率大幅下降,这将支撑黄金价格上涨;调低白酒权重,主要是因为前期涨幅较大。
风险因素:债市信用风险情况快速恶化,短端利率快速上行,人民币突然快速贬值。此外,大小盘择时的建议完全基于客观的超短期择时指标,月内波动明显,更多作为预警而非绝对配置建议。
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访谈;这将成为未来市场重构政策预期的重要标杆,相比以往政策定调中“既要”、“又要”的风格,这次表态的观点十分明确。简而言之,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将更明确,也更理性:1、板子打在杠杆上,对年初的复苏路径选择持保留态度;2、明确了政策在供给和需求侧的侧重,强调供给侧才是主要矛盾;3、明确汇市、股市、楼市功能回归本源,对于前两者政策未来倾向去干预化。
《访谈》对于市场最大的影响在于:明确政策预期,厘清政策思路。首先,明确中国经济将是L型走势。但静水深流,新产业才是希望,不能走老路。总量增长平稳下结构调整依然剧烈,中期经济没有失速风险,这有利于修复中长期的风险偏好。但是,为什么权威人士发文,市场往往都会出现调整,我们认为,因为其更强调长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个长期目标必须经历的调整和风险。第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回升,需求端复苏起到作用,但未来投资加码幅度有限,更不会过度。经济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其次,明确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的相互关系,供给才是主要矛盾。强调供给侧改革是主要矛盾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强,并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政策只是争取时间和创造环境。这意味着,“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分化越快越好”,也就是说产能去化,“僵尸企业”淘汰是必然。总体来说,这意味着短期政策风格上“防风险”和“调结构”的重要性要高于“稳增长”。未来经济反弹持续性不强,投资类商品如钢铁、煤炭价格上涨有限。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向纵深推进,坚决“断奶”,意味着宏观上不大水漫灌,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再次,明确短期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板子打在了杠杆上,短期降低了市场的风险偏好。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其实是基建搭台,房地产唱戏的投资拉动的复苏,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再杠杆后的金融风险。但文章明确强调“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且“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板子打在了杠杆上,降低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最后,明确“股市”融资功能。《访谈》明确了股市、汇市和楼市的政策取向,降低了市场对股市和汇市干预的预期,提高了市场对于波动的预期。其强调各市场“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特别是对于股市,更强调了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这降低了市场对政策干预股市和汇市的预期,提高了市场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担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