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赶路”多年的中国正在转身
发布时间:2016-3-24 10:21阅读:546
3月23日一早,有朋友发短信给我,称在博鳌论坛的一个早会上,30名跨国公司代表投票,90%的人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环境会恶化,72%的人认为中国区业务利润率会下降。这似乎又给中国经济泼了一瓢冷水。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究竟面临多大的压力?是不是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门槛”?是不是长期积累的矛盾要来一次总爆发?是不是整顿官场造成了“为官不为”负效应,需要“放缓反腐节奏”?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也不存在酝酿大的危机的可能,而且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升级节点上。在经过了风尘仆仆的“赶路”阶段后,中国经济已经开启了“优化自身”的新阶段。
目前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了,根子是传统动力越来越无效,公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体制阻碍了经济市场化,所以,中国经济处于无解状态。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固守“经济旧思维”,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简单化、低水平的推导而已,潜台词是对中国、印度等后发展国家崛起的漠视。
“二战”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日本和西欧板块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拉动者、引领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成为陪衬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东西关系、南北关系逐步缓和,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补课式”、“纠偏式”的发展阶段,其在国际经济体系当中的“跟随者”地位依旧。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改变了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关系,呈现出双方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发达国家一直将中国当作世界工厂、低端服务者,并没有当作并肩前行的兄弟。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对全球经济体系、金融体系的掌控,与发展中大国展开了新的博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遭遇发达国家的挤压:少数大国一方面运用其主导的舆论机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施干扰;一方面使用经济手段、真刀真枪地做空中国。从舆论方面看,他们反复炒作中国汇率管制、投资拉动不可持续、房地产即将崩盘、银行坏账累累、地方债陷入泥潭、国有企业应当解体等等。从经济操作上,他们既在传统的贸易、汇率等领域对中国不断施压,也加大了对中国股市的干扰力度,还创新手法干扰亚投行进程,运用TPP“围堵”中国。少数国家还将经济博弈延伸到战略安全领域,不远万里到南海“捍卫航行自由”,制造事端。这说明,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很不适应,对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很焦虑,继续沉迷于冷战思维,热衷于遏制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等后发展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和话语权体系中的地位依然很低,与经济提升的节奏很不匹配,这就导致了“舆论错配”:1.明明是西方经济体发生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减速,舆论却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动力衰退;2.明明是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根本性改革,需要满足新兴经济体的诉求,舆论却指责发展中国家内部治理出了问题;3.明明是发展中国家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更大的份额,发达国家却在汇率等问题上刁难发展中国家,企图继续“薅羊毛”;4.明明是发展中国家有更大回旋余地,是应对国际经济困难的主力军,发达国家却为了维持旧的经济秩序,以惯用的唱空手段干扰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体系的不均衡,使得这种“舆论错配”成为病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被迫裹挟在发达国家主导的这种病态舆论当中。跨国公司的高管们,也会受到这种病态舆论的影响。即便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依然可以保持6.5%至7%的增长,不仅可以造福本国人民,也继续为世界创造机会。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经济继续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并且,中国正在改变长达20多年的“风尘仆仆赶路者”的形象,把速度降下来一些,既可以整理一下装备,还可以欣赏一番风景,调整优化一下路线。中国正转身为一个“道路优化者”甚至“新秩序的塑造者”。而且,这个“道路优化者”和“新秩序的塑造者”的体质好、素质好,在经过了漫漫长路的历练后,见识也增多了,具备了优化装备、优化道路的能力,有很强的优势。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不行了,其实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刚刚完成了积累阶段,正要进入腾飞阶段。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增长幅度很大、速度很快,但只是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而已,经济质量其实不高,高新技术拉动的比重很低,距离经济强国还有巨大差距。一个正在起飞的经济体,怎么谈得上经济硬着陆呢?
我认为,我们自己不能被别人设置的“病态语境”吓坏了。还应看到,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和内部不平衡是一个本钱,不仅可以应对短期经济减速压力,而且具备加快结构调整,实现长期较高质量增长的条件。中国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还将加快,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加速融合,新经济动能正在生成。逐步壮大的中国可以为全球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近期,中国主动加大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加大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力度,同时补短板、降成本。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足以说明中国改革有条件,也有底气。新旧矛盾将一个个逐步消化解决,不可能发生破坏性、颠覆性的“总爆发”。所谓“为官不为”现象,当然值得重视,但不能因此说官场不该整顿。“为官不为”本质上是部分官员跟不上改革的节奏,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调整步伐、跟上节奏,也有一部分会被淘汰,而不可能阻碍轰轰烈烈的社会进步。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9 15:43
-
房贷怎么还?每期还多少?(点击测算)
2025-05-29 15:43
-
负债不用愁,点击免费领还款计划表~
2025-05-29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