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先息后本贷款是套路吗?警惕隐性收费陷阱
发布时间:2025-10-22 15:45阅读:82
低利率“先息后本”贷款看似月供轻松、利率诱人,实则暗藏隐性收费与高成本陷阱,并非真正普惠。所谓“年化3.6%起”往往仅适用于优质客户,多数人实际承担利率更高,且因本金到期一次性偿还,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更需警惕的是,部分平台通过服务费、账户管理费、强制保险、提前还款违约金等名目变相抬高综合成本,使真实年化远超24%法定上限。此类产品本身合法,但若信息不透明、风控缺失,则极易沦为“套路贷”变种。
1. 表面低利率掩盖真实成本。许多平台宣传“年化3.6%起”,但该利率仅针对公务员、国企员工等白名单客户。普通用户实际获批利率常在8%–15%,叠加各类费用后,综合年化成本可能突破20%。例如,贷款5万元、期限1年,月还利息300元(表面7.2%),但若收取2%服务费(1000元),实际资金成本相当于年化9.6%以上。
2. 隐性收费项目繁多且强制捆绑。部分非银行机构在放款前要求支付“账户开通费”“风险评估费”或强制购买“信用保险”,这些费用不计入利率公示,却直接从本金中扣除,导致借款人实际到手金额减少,变相提高融资成本。
3. 先息后本结构放大还款风险。前期仅还利息,容易让人误判还款能力,但到期需一次性归还全部本金。若借款人未提前储备资金,可能被迫“借新还旧”,陷入高息循环贷。据统计,近40%的先息后本用户因无法偿还本金而逾期或续贷。
4. 提前还款反而被罚。部分合同规定“贷款不满3个月不得提前结清”,或收取剩余本金3%–5%的违约金,剥夺用户降低利息支出的权利,违背“随借随还”宣传承诺。
5. 非持牌平台风险极高。市面上一些打着“银行合作”旗号的网贷APP,实则为助贷中介,通过导流收取高额佣金,并将用户信息转卖给多个放贷方,导致征信被频繁查询,甚至遭遇暴力催收。
结语
综上,“先息后本”本身是合法的还款方式,但低利率宣传若缺乏透明度,叠加隐性收费与高风险结构,极易演变为金融陷阱。借款人务必通过银行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申请,仔细阅读合同全文,计算真实综合年化利率(IRR),并评估自身到期偿还本金的能力。切勿被“月供低”迷惑,理性判断,方能避免债务危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0 09:53
-
普通人投资稀土,稀土ETF该如何选?
2025-10-20 09:53
-
2025最新【理财工具资料包】来啦!产品名单+指南一手掌握~
2025-10-20 09:53


当前我在线
15057507530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