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当“创造性破坏”遇见黄金:市场在博弈一个怎样的未来?
发布时间:10小时前阅读:39
欧阳晓红/文
4100、4200、4300……
黄金好像“涨疯了”。2025年10月17日盘中,伦敦黄金现货报4360美元/盎司(+3.58%)、纽约黄金期货报4383美元/盎司(+1.82%),续创历史新高。
接下来呢?
有人心慌,有人心痒。若将视野拉远,这轮金价狂飙不仅是价格本身的飞奔,更是一次集体情绪与制度预期的集中投射。其底层逻辑,似乎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键词同频——“创新驱动增长”与“创造性破坏”。
若用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的语言重构市场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为:市场正在博弈一个“创新驱动,但制度脆弱”的未来,而黄金成为这场博弈中的“沉默表态者”。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朱宁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淘汰——再均衡”框架,更契合比特币这种制度与技术上的外生创新。
那么,在“创造性破坏”时代,什么样的资产配置模型才能对冲这类宏观不确定性?
一
5天上涨5.32%,一个月上涨13.11%,年内涨幅达60%——如果说去年的金价走势尚有波动,今年以来尤其是近1个月,几乎可以用“屏住呼吸”的“蒙眼狂奔”来形容。尽管10月17日因贸易冲突缓和、美国信贷质量担忧下降导致避险需求回落,纽约黄金期货单日下跌2.1%,但当前市场价格仍处于高位区间。
全球资本疯狂涌入黄金,这究竟是在对短期的恐慌进行避险,还是在为一个由“创造性破坏”主导、充满不确定的未来进行长期投票?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学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及“创造性破坏”理论上的突出贡献。
黄金的闪耀,正折射出阿吉翁理论中的那个核心矛盾:我们既渴望创新所带来的增长,又害怕创新所带来的“破坏”。
俗话说,当你不确定谁会赢,就配置黄金;当你不信任游戏规则,就回归黄金。
不过,眼下这轮金价飙升背后,是“短期触发+中长期再配置”的双轮驱动,这是否会构成一种资产泡沫?贵金属投资策略如何才能契合“创新——淘汰——再均衡”这一诺贝尔经济学奖框架所折射出的范式特征?
不可否认,部分阶段会形成黄金泡沫。但“泡沫”本身,或许正是一种对制度与秩序缺失的风险保险。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朱宁告诉经济观察报,此轮黄金上涨的动因有二:一是短期避险。相较比特币,黄金在历史上更被信任为避险货币;地缘冲突、贸易秩序不确定与市场波动叠加,推升了即时避险需求。二是中长期配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货币与财政扩张,加之外部冲击导致主权债务攀升,市场预期为维持债务可持续将长期处于较低利率环境,“无风险”利率回报受压,资金转向稀缺、抗通胀与制度中性的资产,黄金因此成为自然选择。同时,追涨杀跌等行为因素会放大上述两股力量,形成顺周期的价格强化。
在朱宁看来,诺贝尔经济学奖框架更贴近比特币这一制度与技术的外生创新:其稀缺规则与去中心化设计,直接挑战法币与既有清算体系;金融危机以来的宽松与疫情后高债务,使市场预期长期低利率与法币购买力受侵蚀,资金遂寻求替代性价值储藏。
在这一过程中,黄金仍是传统避险锚,但必须与加密资产分享“避险与配置”的增量需求;而比特币因其制度创新属性,体现了对旧秩序的“淘汰”与对新均衡的探索。投机行为与被动资金的顺周期流入,进一步放大了上述力量对价格的影响。
二
乍看,市场似乎正在“为一个不确定的制度过渡期买保险”,而且买得非常急切。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黄金总需求达1249吨,同比增长3%,总价值达1320亿美元,同比增长45%。黄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强劲流入,金条、金币投资规模创下2013年以来新高,央行购金达166吨。地缘动荡与避险情绪持续推升市场。
从当前资金流向的速度、规模、惊人的流入数据,以及普遍存在的避险情绪来看,短期避险仍是主导因素。
当“创造性破坏”遭遇黄金,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察觉流动性趋紧、宣布暂停缩表,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全球公共财政接近“历史极限”时,市场开始为潜在的无序崩盘预付“保险”溢价。10月17日,全球资产价格共振,或是预付“崩盘保险”的一笔定金。
此时,创新在加速,而“淘汰与再均衡”尚未跟上。地缘与政策的不确定性放大了市场噪音。在赢家未定、规则待校准的背景下,资金更倾向于流向不押注任何单一对手方的资产——黄金。
黄金此刻的价格呐喊,不仅反映了避险情绪,也折射出市场对“增长范式转型”的深层焦虑,尽管这一过程不排除伴随泡沫的可能。
“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经济学家,但是印证这几个理论的现实版本在中国。当下在政策上、思想上对这次诺贝尔经济奖获奖的理论,应该要有一种深入的探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10月16日—18日召开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表示。
细究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莫基尔的部分工作强调,持续增长不仅依赖于发明,更依赖于科学解释与制度环境,使得创新能够累积、被理解、被传播。
阿吉翁与霍伊特的贡献,则是形式化了“创造性破坏”模型:新技术、新企业替代旧的技术与企业,破坏与创新同时发生,从而驱动长期的生产力提升。
这一奖项的授予,无疑是在学术界和政策层面再次强调:长期增长、技术革新与制度变革是决定经济走向的关键变量。他们特别指出:“创新不能脱离淘汰机制与制度稳定性的配合。”这,或许正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现实难题。
某种意义上,中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典型的现实映射之一。以“创新驱动——淘汰机制——再均衡”三元逻辑分析,中国在以下三个维度已体现得十分明显:创新驱动方面,AI(人工智能)、芯片、电动车、新能源等产业快速推进,政策与资本高度聚焦;淘汰滞缓方面,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传统制造业尚未顺利出清;再均衡博弈方面,社会保障、产业链迁移、劳动力再培训等配套机制仍在持续完善中。
刘元春指出,中国已用“15年增速换挡的代价”,完成了从“增长奇迹”向“创新奇迹”的史诗级转型。他表示:“要认识到,繁荣必须以创新破坏为基础,不仅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竞争环境,还需建立有利于失败者退出的机制。包容失败,与保障成功同样重要。”
一个真正“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必须拥有激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体系与文化基础。
也有观点指出,从“粗放式增长”转向“创新驱动”,虽然是清晰的路径,但真正落地取决于“制度细化”的速度。
如果竞争——退出——再培训——社保这四个机制能形成联动闭环,那么“创新奇迹”才能从产能与订单,转化为生产率与居民收入。
其中,“包容失败与保障成功同等重要”是核心命题之一——这意味着必须将失败的成本前置化、定价化、市场化,通过更透明的退出机制,提升整体的社会创新效率。
对投资者而言,抓住“兑现度”“出清进度”和“再均衡受益环节”,也许比单纯追逐热点更重要。
三
通俗地说,黄金就像一份“制度不确定性的保险单”。
只要世界仍在加速创新,而制度与秩序仍在磨合(如产业出清未尽、地缘格局博弈反复、货币体系再均衡尚未完成),这份“保险”的保费就会被价格化——金价易强,甚至出现连续上涨。
即便10年期国债的实际利率(即扣除通胀后的真实利率)目前处于1.7%左右的正区间,黄金仍可能因央行和长期资金的再配置需求,以及避险与流动性的“情绪脉冲”而走强。不过,一旦实际利率显著上升,美元走强,市场资金流转会放缓,金价的涨势也可能明显降温。
如何看“宏观红绿灯”?有分析指出,实际利率是观察黄金走势的核心变量:当实际利率<1.5%且持续下行,对黄金利好;处于1.5%—2.0%区间,需看美元走势与资金流来判断方向;当实际利率≥2.0%且继续上行,对黄金明显不利。
在此基础上,再观察两项辅助验证指标:美元指数的强弱,以及黄金ETF与央行的资金流向(净流入/净流出)。这构成了投资黄金时的宏观“红绿灯”系统。
“现在的市场好像被吓坏了。”——朱宁指出,当前投资者的心态比较矛盾:“既恐高又贪婪”,一方面期待美联储降息带动股市上涨,另一方面又对任何利空信号过度敏感。
从行为金融学视角看,朱宁建议:“拒绝线性预测,警惕短期波动陷阱,避免追涨杀跌。”
投资的世界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围绕信心、流动性、制度稳定性的周期性波动。黄金,则是在这个循环中起伏跳动的“价格化信任指标”。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请问中信证券佣金收费标准在哪里查看?知道的告诉一下吧
2025-10-13 11:11
-
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安排出炉!五类国债一文讲清~
2025-10-13 11:11
-
赶紧收藏:2025年10月最新REITs基金一览表(内含基金代码)
2025-10-13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