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市高水平开放再迎重要里程碑
发布时间:16小时前阅读:7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支持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公告》发布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均可参与债券回购业务,包括通过直接入市和“债券通”渠道入市的全部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回购开放顺应境外机构需求,是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
中国债市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公告》旨在进一步满足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回购开展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促进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债券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市场广度深度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1至8月,中国债券发行规模超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4.5%,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中国债券已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目前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二,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三,都高于纳入指数时的预计占比,充分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资产的信心。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持债约4万亿元人民币;2025年1至8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债券现券成交规模约1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债券通北向通规模约7.2万亿元人民币,南北双向交易投资持续活跃;截至2025年8月末,互换通累计成交1.5万多笔,累计成交名义本金约8.2万亿元人民币,成交规模较上线初期增长了9倍多。
《公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债券回购开放有助于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一位机构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先后推动“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及“互换通”落地,并持续优化相关业务运行机制,提升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联通水平。在债券回购方面,推出以“债券通”项下债券为抵押品的离岸债券回购业务,此次债券回购开放支持“债券通”渠道入市的全部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业务,有助于促进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采取国际市场通行做法顺应境外机构投资者需求
围绕债券回购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开放举措。2025年2月,与香港金管局共同推出离岸债券回购业务;6月,香港金管局宣布离岸债券回购业务优化安排。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为更多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了灵活高效的流动性管理渠道和风险管理手段。同时,标的债券过户等机制设计与国际主流回购实践接轨,有助于增强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质押式债券回购与国际市场债券回购在操作上存在差异,未将质押式回购标的债券从正回购方过户至逆回购方,而是冻结在正回购方。国际市场主流回购模式均采取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的做法,类似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买断式回购。
“《公告》起草过程中,境外机构投资者普遍反映,采用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模式权责关系清晰、违约处置便利,更加符合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习惯,且有利于提升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公告》发布后,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将采取国际市场通行做法,实现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
记者了解到,同时,为便利已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平稳过渡,此类机构在过渡期内仍可按照原模式开展交易,过渡期为自《公告》实施之日起12个月。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节后首日见分晓:中信证券2025国庆假期收益测算出炉!
2025-09-28 10:27
-
小米17系列全面对标iPhone17系列,战绩亮眼!但仍需时间考验
2025-09-28 10:27
-
国庆金融影单:十部豆瓣高分电影▶️,让你边躺边学~
2025-09-28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