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发布时间:6小时前阅读:6
上海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稳居全球前三,是亚太地区原油贸易的重要定价参考;挂钩我国20号胶期货价格的跨境贸易约占天然橡胶进口量的40%;约有30%的南美农民参考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2号期货价格报价;中国企业对外出口PTA主要参考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价格定价......
日前,在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清晰轨迹。“中国价格”走向全球的坚实步伐,成为我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开放的生动注脚。
期市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期货市场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管理,而中国期货市场正以“量质齐升”的姿态站上国际舞台。目前,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总量超六成,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4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全部跻身2023年全球十大商品交易所。在全球交易量最大的20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中,中国占据16席,为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2025年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新增客户41万个,其中境外客户同比增长63%,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者活跃在中国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一方面,“引进来”不断深化,目前共有91个期货期权品种纳入QF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范围,包括全部已上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以及大部分运行成熟、交易活跃的商品期货和期权。证监会全面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后,我国为外资机构提供了更加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摩根大通、瑞银期货、摩根士丹利等期货公司已实现100%外资持股。
另一方面,“走出去”不断拓展:中国期货公司已在境外设立67家子公司,获得多家国际交易所会员资格,初步具备全球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中国期货市场的开放举措还包括结算价授权合作、跨境商品ETF、交易所境外注册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组合拳”,持续推动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接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亚太区客户发展和销售服务部董事总经理蒂姆 史密斯表示,日益加剧的市场波动正考验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强度与韧性。在此环境下,中国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创新,努力满足各类机构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管理需求。
赋能企业拓展全球版图
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本质上是全球性市场,境内外期货市场交易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我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之一,在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上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占全球六成以上,“量”的优势如何转化为“价”的话语权?企业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五年前,浙江的逸盛石化还在为跨境交割的复杂流程头疼。如今情况大不相同。9月,逸盛石化旗下子公司逸盛大化与意大利GSI公司的首单PTA保税交割将正式落地。通过滚动交割模式,货物从工厂直达保税仓库,境外买方凭仓单即可提货。一张PTA保税交割单成为中国PTA“国际通行证”,不仅让货物跨境流动更便捷,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期货市场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大门。
在南美,浙江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团队也在用“中国价格”报价。南美客户下达采购订单后,万凯新材料参考郑州期货价格报价,同时根据订单量锁定原料价格,再结合订单安排生产、对接海关完成出口;货款采用“20%定金+80%见提单支付”模式,确保结算顺畅。万凯新材料副总经理陈灿忠表示,“我国期货市场发挥了提供基准价格增强议价能力、助力锁定原料成本、让国际交付更高效透明且可控等三大核心作用,全方位优化了企业的国际贸易体验。”
期货市场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有底气。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杨光指出,开放的期货市场有助于形成真正反映亚太市场供需的“中国价格”,提升我国在重要大宗商品的全球价格影响力,为我国初级产品国际贸易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基准。同时,这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跨境交易成本,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与深度融合。
国际化不仅关乎单一品种,更是全产业链的重构。如今,聚酯企业通过全链条风险管理实现利润稳定,出口规模成倍增长;中粮、物产中大等企业借助期货工具,成功开拓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农产品交易部经理夏秋子表示,以前不敢涉足新兴市场,现在有了期货定价和套保工具,就能放心布局。厦门国贸石化总经理刘德伟介绍,厦门国贸的聚酯业务规模七年间翻了七倍。背后的秘密是系统性的风险管理:通过期货锁定原料价格、保障利润窗口,再放心开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价格影响力稳步提升
从豆油到橡胶,从PTA到瓶片,中国期货价格正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表示,我国期市一些品种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参考,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对外开放是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的必由之路。”郑商所理事长熊军表示,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期货期权产品供给,吸引更多境外客户参与,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截至目前,近800名境外客户在郑商所开户,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阿联酋等33个国家和地区。
英国嘉利高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推动跨境使用郑商所瓶片和PTA期货。比如,使用郑商所瓶片期货,对从中国发运到东非的实物贸易进行套期保值。同时还引导PTA实物买家,从一口价转向利用中国PTA期货定价,为无法直接参与郑商所交易的实体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翱兰等国际粮商借助中国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经营利润稳定性显著提升。 翱兰(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市场合规与风控首席执行官许沙莎介绍,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引入境外交易者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加强了市场合理定价的能力,为企业套保和期现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境外交易者审批流程大幅简化,套保额度申请周期显著缩短;跨境交易效率提高,依托人民币计价和保税交割等创新机制,境内外市场联动更加顺畅。“这种‘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开放模式,既保持了市场的稳定性,又满足了实体企业对时效性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开放路径。”许沙莎表示。
展望未来,中国期货市场将继续以“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节奏持续扩容特定品种池,降低境外投资者制度性成本,优化保税交割和跨境结算;依托科技赋能,提升跨境交易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数据显示,今年1-7月,1114家上市公司开展期货衍生品业务,超八成进行外汇套保,三分之一参与商品套保。在全球市场风云变幻中,不断开放的中国期货市场像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让更多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让“中国价格”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中信证券基金投资全指南:选基、定投、止盈全解析
2025-08-25 16:55
-
融资融券开户和交易怎么做?入门到实操一篇看懂
2025-08-25 16:55
-
互联网保险乱象频发,网上投保如何破解“投保易理赔难”困局?
2025-08-25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