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存在三种证券发行制度
发布时间:2025-6-13 14:47阅读:320
证券发行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规则,决定了企业如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证券进行融资。
目前全球主要存在三种证券发行制度,各具特点:
一、核准制
核心特征:
实质审核: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不仅审查信息披露,还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实质性条件进行判断
门槛明确:设定具体的财务指标(如净利润、营收等硬性标准)
中国特色:我国股票发行在2019年前长期实行核准制
典型流程:
- 发行人提交材料
2.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议
3.通过后核发批文
4.在批文有效期内发行
优点:
过滤质量较差企业
保护投资者权益
缺点:
审核周期长(通常2-3年)
易导致"IPO堰塞湖"
监管背书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典型案例:
2017年发审委否决率高达17%,多家企业因持续盈利能力存疑被否
二、注册制
核心特征:
形式审查:监管机构仅审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不判断投资价值
市场化定价:发行价格、规模由市场决定
事后监管:强调欺诈发行的严厉惩处
实施范围:
我国科创板(2019)、创业板(2020)、北交所(2021)已实施
美国SEC的IPO审核模式
关键机制:
- 交易所审核问询(通常3-6个月)
- 证监会注册(20个工作日内)
- 市场化询价定价
- 保荐机构跟投约束
优势:
发行效率显著提升(科创板平均审核周期120天)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
2023年A股注册制下IPO融资额占全年76%
挑战:
对投资者鉴别能力要求高
需完善退市制度配合
三、审批制(特许制)
核心特征:
行政特许:发行额度由计划管理部门分配
双重管理:需同时获得发行额度批文和监管批文
历史阶段:我国1993-2000年实行
运作方式:
国家计委确定年度发行总规模
额度分配到各部委、地方政府
企业争夺额度指标
典型问题:
引发"壳资源"炒作
导致捆绑上市(如1998年"红光实业"欺诈上市案)
2001年正式被核准制取代
制度对比表
维度 | 审批制 | 核准制 | 注册制 |
---|---|---|---|
审核主体 | 计划部门 | 证监会 | 交易所+证监会 |
审核重点 | 额度分配 | 实质条件 | 信息披露 |
发行效率 | 最低(1-3年) | 中等(2-3年) | 高(3-6个月) |
代表市场 | 早期A股 | 现行主板 | 科创板/纳斯达克 |
我国现行混合制度
- 主板:核准制(2023年起过渡为注册制)
- 科创板/创业板:完整注册制
- 债券市场:注册制(公司债)/核准制(企业债)
改革方向:
2023年全面注册制落地后,突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强化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建立"申报即担责"的惩戒机制
不同发行制度反映了资本市场发展阶段和监管理念的差异,注册制已成为全球主流趋势,但需要配套的法律体系和成熟的投资者群体支撑。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投资又怕高风险?中信证券盘点下半年“稳稳的幸福”板块
2025-09-15 14:59
-
50+科技类ETF排行榜来了!附代码,速收藏
2025-09-15 14:59
-
iPhone17 为何“挤爆牙膏” ,仍然难破增长困局?
2025-09-15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