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刷屏
发布时间:15小时前阅读:39
【导读】遭受外部冲击关键时点,货币政策积极作为
5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市场专家表示,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近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
报告显示,人民银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
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报告显示,新的政策信号不断释放,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二是支持扩大消费,三是有力应对外部冲击。
专家对此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明显冲击,报告多次提及“关税政策”,显示政策层面对此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已在积极应对、重点发力,稳定外贸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在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也于近日正式推出。市场预计,未来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
央行利率调控机制作用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回顾了十年间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工具设计、定位、特点的变化过程,指出未来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与其他工具合理搭配维护流动性充裕。
业内专家表示,去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一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这一目标做了不少文章,包括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框住短端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利率调控目标信号更加清晰。
目前我国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已逐步理顺,形成较为完整的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央行一般也是选用短端利率作为政策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并辅之以利率走廊机制进行调控,并影响和传导到中长期利率。
此外,报告还设置专栏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债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存在风险。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与美关税政策影响有关,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表示担忧,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较高,但长期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央行又推出了三大类十项金融支持政策,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专家表示。
宏观政策思路发生转变
更加注重促消费
专家指出,报告中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
一是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专栏2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家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面对外需的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
5月7日,潘功胜行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我国政府债务有支撑。专栏5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比了中美日三国政府债务情况。我国广义政府总资产相当于GDP的166%,总负债相当于GDP的75%,净资产约占GDP的91%,且资产主要为具有较好增长性的国有企业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债务扩张有相应的资产支撑,这对于加强民生保障、完善收入分配、推动经济转型和动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一季度累计发行量近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提振了信心。
三是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供需结构矛盾。专栏6指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市场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物价的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方面,消费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传统领域投资收缩明显,价格下降更多。供给方面,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行业自律“管低价倾销”作用难以发挥,局部的地方保护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推进,低效、无效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出清。
此外,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专家表示,如果企业一味扩张产量,甚至是低价竞争,对物价压制作用会持续存在,长期看也不利于市场秩序维护和企业经营稳健性。政府价格管理要从鼓励企业“以价换量”转向引导企业“以质取胜”;报告提到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市场细分等多元化竞争策略也是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
附: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容摘要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二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框架,下调政策利率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带动存贷款利率下行。
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用好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落实好各项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四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综合施策,保持预期平稳,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持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较为明显。金融总量平稳增长,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4%和7.0%,人民币贷款余额265.4万亿元。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50个和60个基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3月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2.2%,继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1782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持续存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也要看到,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发展信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扩大国内需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