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其他政策发挥合力,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发布时间:2025-2-13 18:53阅读:8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常佩琦)中国人民银行2月13日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设置专栏文章,介绍了再贷款的机理、演进和发展。
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发挥吞吐基础货币作用,是人民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为适应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若干新的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服务。例如,支持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
文章指出,这类再贷款以优化信贷结构为政策目标,通过设计适当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属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也存在总量效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服从于总量目标。截至2024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续10项,再贷款余额6.3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14.2%。在支持领域上,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实现基本覆盖,并支持了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
文章强调,央行再贷款可以增强银行信贷投放和货币创造能力,但无法替代银行贷款。“再贷款资金本身无法直接参与实体经济运行。实体企业要增加可用资金,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
文章进一步解释,从运行机制来看,首先是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自担风险,向企业发放贷款;然后才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商业银行的申请和事先设计的激励机制,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
从政策效果来看,再贷款与其他政策发挥合力,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文章指出,近年来,再贷款工具的创新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政策选择,也增加了结构性政策组合的丰富性。例如,2022年出台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2024年出台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都有再贷款与财政贴息政策的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文章指出,对于财政资金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领域,结构性再贷款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适度补位。“但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与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文章称。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什么?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