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国际纯碱市场运行情况及展望(二)
发布时间:2024-6-19 10:02阅读:99
一. 全球供应
1.1 世界各地区产能占比:产能结构变化较大,中国产能增量较多
全球产能2001年4000+万吨提升至7000+万吨。从分布来看,2000年产能占比由高到低:北美(33%)→西欧(22%)→中国(19%)→东欧(9%)→南亚和东南亚(8%)→中东和非洲(4%)→东北亚(4%)→南美(1%)。2023年产能占比由高到低:中国(42%)→北美(21%)→西欧(12%)→中东和非洲(10%)→南亚和东南亚(7%)→东欧(6%)→东北亚(1%)→南美(1%)。整体的产能增长较多,结构改变较大,其中中国的产能增量最多,影响最大,占比不断上升,现居最高。
1.2 世界各地区产量占比:中国产能利用率逐步抬升,贡献主要增量
全球产量2001年3400+万吨提升至7000+万吨。从分布来看,2000年产能占比由高到低:北美(31.57%)→中国(24.39%)→西欧(22.39%)→东欧(8.04%)→南亚和东南亚(6.68%)→中东和非洲(3.53%)→东北亚(2.83%)→南美(0.58%)。2023年产量占比由高到低:中国(49.12%)→北美(18.09%)→西欧(10.83%)→中东和非洲(9.17%)→东欧(6.15%)→南亚和东南亚(5.72%)→东北亚(0.5%)→南美(0.43%)。整体的产量增长较多,中国的产量增加最多,占比不断上升,现居最高。
与产能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在不断提升,产能利用率较高,相较于其他地区增量明显。从产能产量的变化来看,中国地区持续处于产能产量的扩张周期中,基数越来越大,反观北美欧洲地区变化不大。
1.3 中国产能产量占比较大增速较快:得益于地产需求迅速增量
中国纯碱产能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对比来看,属于增速最快,占比最大的地区,产量占比从2001年的11%增涨到了2023年的48%,相较于其他国家发展迅猛。我们认为其主要得益于地产需求的迅速增量。
中国地产发展从属于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有3段式发展。第一阶段是1979-1998年试点阶段,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建立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对城市土地、房屋实行综合开发”以及“推行住宅商品化”。第二阶段是1998~2008年高速发展阶段,分房制度结束,住房的供需错配体现为较低的住房供应与被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之间的矛盾,城镇化与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此阶段住房数量不足、居住条件较差,住房需求主要体现为以数量和刚需为主。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的波动式发展阶段,住房数量得到缓解,需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受供需影响,房地产业呈现波动式发展。
另外,我国人口数量我国人口数量庞大,2023年底约有14.1亿左右人口。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人口转移,同步增加了住房需求。2011~2013年,16-64岁人口比例达到峰值,同期新开工面积来到高位。2015年之后人口的增长惯性开始下降,劳动人口下降,总体的住房需求减缓。
伴随着地产的发展,玻璃需求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浮法玻璃产业与地产的发展周期相符。地产进入波动式发展后,浮法玻璃同样呈现了很明显的产能和库存周期波动。2022年,地产竣工端下行,浮法玻璃增长动力不足,但是光伏玻璃发力,对纯碱的需求形成了明显支撑,且当下来看,光伏玻璃有继续增长的预期。
1.4 工艺分布:合成碱依然占主导,天然碱占比逐步抬升
分工艺来看,氨碱法、联产法等合成碱依然是主流制碱工艺。天然碱占比在逐步抬升。美国自1986年开始关闭了所有的合成碱工厂,全部采用天然碱工艺生产。
合成碱主流工艺是索尔维法(氨碱法)和侯氏碱法(联碱法),索尔维法始创于1863年,替代了原来的路布兰法合成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存在原料利用率低、能耗高、排放污染等缺点。联碱法是侯德榜发明,又称侯氏碱法,始于20世纪40年代,相较于索尔维法,侯氏碱法提高了原料的使用率、能耗低、相对环保,是我国独创的工艺。
天然碱工艺指的是直接开采自然界中存在的原料,相较于合成碱,具有能耗低、更环保的优势,但是对自然资源的要求较高。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土耳其幼发拉底河的草木灰,开发时间最早,形式多样,品质不一,1868年美国内华达州建立了第一个天然碱厂,我国天然碱集中在河南和内蒙古。
截止到2023年,合成碱法合计占比71%,其中氨碱法占比约43%,联合制碱法占比约24%,其他合成法约5%,天然碱法占比约29%左右,未来随着天然碱法工艺产能持续扩张,天然碱工艺占比有望进一步增加。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