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元老杨文俊另起炉灶三年,正带领赛科星冲刺新三板
发布时间:2015-10-28 20:40阅读:617
杨文俊,2012年4月12日卸任蒙牛乳业总裁一职,成为最后一位离开蒙牛的“十大元老”,去向与邓九强类似,继续在乳业耕耘,但杨更往上游走了一段。日前,杨文俊加入的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科星”),向新三板递交了挂牌申请文件,目前正处于意见反馈阶段。
根据挂牌转让说明书,赛科星股票总量为8.19亿股,此次可进入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的股份数量共计4.38亿股,占比53.51%。如果赛科星成功挂牌,加上现代牧业、中国圣牧,以及同样冲刺新三板的中鼎牧业,蒙牛系在资本市场上的阵容进一步增大。
“蒙牛出来的人再创业,套路基本一样,先做事再上市,然后靠资本力量做大做强。”多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乳业人士称,但凭杨文俊的资源和能力,挂牌新三板应该不是赛科星的终极目的,随着“种业、牧业、草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乳品上游产业链渐趋成型,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杨文俊另起炉灶
1988年,杨文俊加入伊利前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当年他21岁。十年时间,他从冰淇淋生产车间干到伊利液体奶公司总经理。1998年底离开伊利,随后与牛根生一起创办了蒙牛,2006年从牛根生手中接过蒙牛总裁接力棒,直至2012年离开蒙牛。
中粮集团总裁、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于旭波曾这样评价杨文俊:在过去的12年,他为蒙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他担任总裁的6年间,蒙牛连续5年获得中国乳业销量第一,并于2009年提前进入世界乳业20强。
为了验证这段评语,本报记者查阅了蒙牛、伊利历年财报,的确,杨文俊接任蒙牛总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蒙牛一举超越伊利,当年营收213.2亿元。虽然没有如于旭波所说的蒙牛连续五年领跑中国乳业,但2007-2010年的4年时间,蒙牛业绩一直领先。
带着伊利10年、蒙牛12年的经验和资源,杨文俊2012年来到赛科星,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种业、牧业、草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乳品上游产业链专业公司。目前,赛科星拥有美国之外世界第二大性控冻精生产设施,8.9万头规模化良种奶牛繁育牧场,以及6万亩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预计3年内繁育良种奶牛18-20万头,进入中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前三名。
财务数据显示,靠冻精生产销售起家的赛科星,2013年收入还主要来自于奶牛等家畜冻精产品的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9.34%,生鲜乳销售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1.41%。由于2013、2014年公司先后收购犇腾牧业、北方联牛等牧场,所以2014年公司的生鲜乳销售收入一跃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尽管2014年冻精的收入较2013年有所增长,但冻精占比大幅下滑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2.22%。
“通过收购多个牧场,开拓了奶牛养殖的业务,实质上延伸了公司的产业链,将公司的价值拓展到种业链的下游、乳业链的上游。”赛科星方面称,由于种业目前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影响,市场需求容量有限,在大规模收购牧场以后,公司的冻精产品可以销往公司旗下的各大牧场,既可以拓宽冻精业务,也可以推动规模养殖场奶牛的繁育,加快牧场的规模化,提高生鲜乳的产能。
事实上,赛科星曾一度想主打冻精牌上市的,毕竟奶牛繁育及养殖需要更大投入且回报周期太长,但这一项计划随着天山生物2012年4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而搁浅,因为天山生物当时就是靠着齐全的种公牛站、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等优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
还好,杨文俊还有更多资源,通过收购并整合牧场等快捷路径,两年多时间将牛群数量从1000多头增至8.9万头。虽然这需要更多资本、人力方面的投入,但相比冻精单品概念,如今乳业全产业链概念更具投资潜力。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开户即送6.**%新客福利,佣金优惠
2025-05-07 13:34
-
国泰海通:开户即送8.**%新客福利,佣金优惠
2025-05-07 13:34
-
华泰证券:开户享VIP账户福利,基金1折起
2025-05-07 13:34